第9頁(第1/3 頁)
創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朱鏡我等人發現了這個後生,邀請他參加創造社出版部工作。1926年4月,由他提議並主編的《a11》週刊出版,發刊詞和第一期編後記就出自潘漢年之手。
說起這個《a11》週刊得名的由來,還有一段值得紀唸的情節。原來,上海閘北寶山路上有個&ldo;三德里&rdo;。&ldo;五卅&rdo;運動以後不久,創造社出版部就設在三德里a11號。在這個機關裡有幾個小夥計,他們是:周全平、柯仲平、葉靈鳳、潘漢年、周毓英等人。這些風華正茂的青年人既當編輯,也管門市部的買賣。校對、捆書、打包、跑郵局、招呼客人,什麼都幹,&ldo;小夥計&rdo;由此得名。
後來,潘漢年又和葉靈鳳合夥辦了個小小的半月刊《幻洲》,這本46開本的刊物分兩部分,上半部叫&ldo;象牙之塔&rdo;,登文藝作品,葉靈鳳負責編輯;下半部叫&ldo;十字街頭&rdo;,潘漢年主編,專刊雜文。潘與葉兩人合住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上一家皮鞋店樓上,這裡既是宿舍,又是《幻洲》編輯部。霞飛路當時已相當熱鬧,所以他們住處的窗外車聲不絕於耳,因此,潘漢年戲稱這個房間叫&ldo;聽車樓&rdo;。於是有些文章就以&ldo;聽車樓主&rdo;的筆名發表。說起筆名,除前面提到過的&ldo;水番三郎&rdo;外,我們知道的就有&ldo;潑皮&rdo;、&ldo;嚴靈&rdo;、&ldo;汗牛&rdo;等五六個。那麼,他何以不斷更換筆名呢?除了鬥爭的需要外,還因為他的多產。有時,半部《幻洲》的雜文他一個人包了。他擅長諷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罵吳稚暉,罵左舜生,攻胡適,罵得痛快,攻得犀利,大家愛看。潘漢年的雜文一掃當時無聊文人的頹廢氣氛,反對&ldo;為文學而文學&rdo;的虛無主義思想,在當時的文學青年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由於以後潘漢年主要從事在特定環境下嚴酷的政治鬥爭,文學創作已無暇顧及,除以後在1928年還出過一本名為《離婚》的小說集以外,沒有其它單行本問世。應該承認,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不大,但他在國民黨文化&ldo;圍剿&rdo;時期代表黨對左翼文化界的領導卻成績卓著,功不可沒,令人遺憾的是,現代文學史著述中往往無視潘漢年的輝煌勞績。
&ldo;小開&rdo;主持&ldo;文委&rdo;
1927年初,當時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南昌政治部主任(政治工作的範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三軍、第六軍及江西的地方工作)的郭沫若,曾邀請潘漢年去南昌擔任《革命軍日報》總編輯,兼政治部宣傳科長。《革命軍日報》是一份軍隊報紙,潘漢年接手後,辦得嚴肅而富有生氣。隨著北伐形勢的發展,二個月後,潘漢年奉命率領部分同志回上海。到上海的第二天,&ldo;四一二&rdo;反革命政變就發生了。在緊張的氣氛中,他奉命匆匆到武漢總政治部報到,被分配在總政宣傳部宣傳科工作。武漢&ldo;分共&rdo;1後,他先隨郭沫若等到九江張發奎部工作。&ldo;八一&rdo;南昌起義前夕,他又奉命撤出張部,到上海向黨中央報到。
1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經過這大半年革命鬥爭的洗禮,潘漢年重返滬上時已相當成熟了。1928年夏,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李富春,在南昌時就相當欣賞潘的才華,決定調潘擔任上海文化工作黨組的書記(這年冬天,這個組織改屬黨中央宣傳部領導。1929年,在中宣部下成立文化工作委員會,潘出任書記)。他的任務是把上海的左翼作家組織起來,反對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