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2/3 頁)
蔽戰線之前,已在左翼文壇馳騁了5年。他編輯出版新文學刊物,發表大量別具風采的雜文、小說和新詩,積極投身大革命的滾滾洪流,由一個創造社出版部的&ldo;小夥計&rdo;成長為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他組織領導了&ldo;中國左翼作家聯盟&rdo;(左聯)的籌備與成立,推動了上海左翼革命文化陣營的形成,並擴充套件至平、京、津、漢、廣等各大城市,為開創無產階級文學事業的新局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一、嶄露頭角的創造社&ldo;小夥計&rdo;
1923年10月12日,17歲的小學教員潘漢年以刊登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的一首新詩《不敢》叩開了文壇之門。望著報上印成鉛字的一行行小詩,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令他興奮不已。兩年後,潘漢年隻身離別故鄉宜興,踏進了中國最繁華的都市‐‐上海。和所有的文學青年一樣,潘漢年迫切希望能在這片洋溢著五四新文化清新氣息的土地上盡情汲取更多更新的知識。他先是考取了文藝界知名人士黎錦熙、黎錦暉兄弟開辦的中華國語專科學校。不久,學校因故停辦,潘漢年經朋友介紹,進入中華書局《小朋友》週刊編輯部。五卅慘案的發生,把不甘於終日埋首書案的潘漢年捲入中華書局職工反帝愛國遊行示威的行列,其間結識了中華書局印刷廠的中共黨員。隨後,潘漢年還積極參與發動中華書局職工向資方要求改善待遇的罷工鬥爭。校對工作之餘,潘漢年筆耕不輟,創作的新詩、童話、雜文、短論陸續見諸報端,逐漸在上海文壇嶄露頭角。
1925年9月,潘漢年應同鄉周全平之邀去《洪水》編輯部幫忙。該刊是著名新文學團體創造社自五卅運動後一改浪漫主義創作傾向而創辦的,它注重對社會、政治、文化問題的討論,抨擊現實生活的黑暗與不公,很受青年讀者青睞。編輯部因人手緊,沒有明確分工,編輯、校對、發行,大家樣樣都幹。這給了潘漢年一個極好的鍛鍊機會。次年春,創造社出版部成立,租了閘北寶山路三德里a字11號作門市部,潘漢年正式加盟其間、和周全平、葉靈鳳、柯仲平、周毓英、成紹宗等幾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自稱創造社的&ldo;小夥計&rdo;。出版部主要出版、發行創造社成員的作品和《洪水》半月刊,工作緊張忙碌。潘漢年所分管的是刊物訂戶工作,他善於同各種不同階層的人員交往,與許多讀者建立了良好的聯絡。精力充沛的&ldo;小夥計&rdo;們不滿足於出版部的繁雜工作,餘暇閒聊中,潘漢年提議辦一份&ldo;小夥計&rdo;們自己的刊物,大家一致響應。說幹就幹,一張由潘漢年全權負責編輯的八開四面小報《a11》誕生了。從取自出版部門牌號的刊名,足以看出潘漢年等年輕人不拘泥於傳統,富有創新意味的鮮明個性。潘漢年在《a11》創刊號上寫道:出版部被&ldo;四圍的亡國氣、妖氣、奴氣、烏氣包蔽得沉悶異常,時常想伸出頭來聯合著&l;狂叫&r;、&l;狂喊&r;、&l;胡言亂語&r;,加大我們的聲音,打破那亡國氣、妖氣、奴氣、烏氣,掃除那周圍的碳酸氣。&rdo;1《a11》為&ldo;小夥計&rdo;們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而憤世嫉俗提供了宣洩之處。十餘篇短小精悍的雜文出自潘漢年的手筆,其中《原來如此&ldo;內除國賊&rdo;》一文,就進步報人邵飄萍因&ldo;有宣傳赤化嫌疑&rdo;慘遭殺害發出悲憤的感嘆:&ldo;中國的國賊,原來不是軍閥,不是資本家,不是串通外人的賣國者,是&l;有宣傳赤化嫌疑&r;的不愛國者!誰說的打倒軍閥呢,&l;內除國賊&r;的&l;國賊&r;還要請軍閥去除的。&rdo;2
</br>
<style type="text/cs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