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頁(第1/2 頁)
與此同時,考慮到原有都城老舊,皇帝也特地下命,對建平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翻新,尤其是城內排水系統,更是徹底重修了一番。
許多大臣並不能理解皇帝執意待在南地的緣故,不過這個做法後續也跟溫晏然此前頒布的種種政令一樣,被證明瞭是一件極有先見之明的事情。
在昭明十年之前,大周的主要產糧地區都集中在東部跟北部,等皇帝設立陪都後,南地才呈現出了後來居上之勢,如今已經能與東地持平,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哪怕是超過北地,也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其實雍、禹、青、吳等州,數百年來一直處在大周的治下,可惜自始至終都沒能得到良好的開發,前人不是不曉得此地適合種植稻穀,實在是存在著兩個嚴重問題,其一,是水稻的種植過於依賴天時,一旦出現旱情,就會顆粒無收——這個問題如今已被本地水利設施的興建跟良種的傳播給順利解決。
還有一點,是運輸成本太高,南地道路不便,就算穀物豐收,也無法對中原產生太大的影響——隨著運河的開通,這個問題也被成功搞定。
不過中樞的南移帶來的並非只有好處,皇帝長期不在建州,大周在中原一帶的威信有所降低,天長日久,終究是引起了一定的動亂。
昭明十二年,臣服已久的烏流部在北邊羅嘉國的支援下,發起叛亂,太康城內的大臣開始勸說皇帝返回都城,透過回歸建平的方式來安定民心。
其實自從閻氏之亂後,烏流部便一直表現得格外安分守己,朝廷為了驅使他們作為邊境地帶的戰事緩衝區,一向也多有優待,允許他們與定義通商,然而就在這一年的二月間,烏流部頭人趁大周不備,派遣大量族中精壯,借著交易的機會混入臨原城中,一鼓作氣擊殺了當地守軍,奪下了城池的控制權,
臨原乃是一座水泥城,因為正處於交易期間,所儲存的糧草不少,烏流部知道此地城堅池深,打定主意固守到底,跟大周來一場消耗戰。
對大周而言,想打贏烏流部並不難,主要問題還是打仗的成本。
對方挑這個時候發難,自然是打著影響本地春耕的主意,再加上調動兵馬的糧草耗費、事後撫恤獎賞等等,所需巨大,倒是直接給些撫恤獎賞打發人走,顯得更便宜一些。
鍾知微是定義邊營主將,在探知此事後,沒跟烏流部虛與委蛇,而是立刻給朝廷上了奏章,同時調兵遣將,做好開戰大準備。
皇帝登基以來,就在各地設定了驛馬制度,中原跟南地又通了運河,定義出事後,僅僅過了七天半,太康便得到了訊息,又過了二十四天,太康城派出的使者經由水路轉陸路,成功抵達了邊地。
「鍾將軍。」
邊營主將被人稱一句將軍,其實是有些名過其實的,但換在鍾知微這裡,反而顯得過分低調了——眾人皆知,早在天子當年親徵西夷時,鍾知微就已經是被授予假節之權的後軍將軍,如今更是以兵部尚書之身,自請被調往邊地。
一開始尚且有人懷疑,鍾知微前來此地,可能是因為皇帝暗地裡有所疏遠,等人履任之後,才逐漸意識到,真實情況跟他們猜測的完全相反,如今但凡中樞那邊有書信過來,皇帝都會順便給鍾知微帶點什麼,顯然十分惦念這位有數次救駕之功在身的名將。
鍾知微起身:「是太康那邊的使者到了麼,快快請人入內。」
軍營中一切從簡,未過片刻,鍾知微就見到了一個曾與自己有過數面之緣的人。
此人名叫楊東溪,她是當初從東地平叛中冒出頭的年輕新人之一,後來被遷至中營裡做校尉,前些年又被調到了兵部當中為官。
「使者路上可還順利?」
楊東溪回答:「些許波折,並不足道,有人花重金請了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