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部分(第2/5 頁)
雨水過後再做打算。
首先提出撤軍的是郭淮,郭淮以為現在遼河大堤隨時可能崩潰,一旦遼河大堤崩潰。回首山上的漢軍定然會受到很大的打擊,雖然回首山地勢要比平地高一些,但是確實被大水圍困在山上,情況就會變得非常不利,鄧艾再配合大水出擊的話,漢軍必敗,所以郭淮主張撤軍。
郭淮領兵向來穩重,主張撤軍也是情理之中。可是魏延偏偏是一個賭性極大的人,魏延覺得若是撤軍,等到他日再進攻的話,又要面對遼河圍塹,而且若是過幾個月再來的話,可就倒了冬季了,遼東的冬天寒冷無比,漢軍人馬未必能夠適應的了。
另外如今大軍已經到了襄平跟前,形成了對襄平的壓制,撤軍可就虧大了。像魏延這種投機份子,又怎麼會放掉這種大好的形勢,所以魏延寧願冒著被水淹的危險,也要繼續呆在遼東。
不過漢軍卻不敢下回首山,回首山畢竟是高處,大水來了這裡還是個很安全的地方,還能夠安身立命,若是下了回首山到了地勢相對低窪的地方,大水突至的話,大軍可就要被衝的一乾二淨了。
魏延身為主帥,力排眾議決定,大軍繼續留在回首山,保持對襄平城的壓制。
魏延是在賭,賭大雨很快會停下來,也許老天爺是獎勵魏延的這種執著,讓魏延贏了這一次,大雨斷斷續續的下了一個月,就在河水馬上要漫過河床的時候,大雨終於停了。隨後遼河河水以很快的速度退去,漢軍轉危為安,此時已經是七月中旬了。
安全以後。魏延馬上下令進兵,漢軍完成了對襄平城的包圍。
魏延的攻城經驗非常充足,在圍城以後,馬上開始起土山、挖地道、造耬車、勾梯等攻城武器,開始以箭矢和投石車等遠端武器,晝夜攻城,開始消耗城內的兵力。
三國時代的東北遠不像現在這樣富裕,寒冷的氣候加上底下的生產力,使得遼東的糧食產量極低,在加上眼看快到了秋收時節,上年的糧食這時候已經剩下不多。襄平城被圍,又得不到新糧的補充,很快的襄平城內糧食就出現了短缺。而魏延則開始大大咧咧的收割襄平的附近的糧食來補充軍糧。
八月中旬。
平日這個時候早已經完成了秋收,新糧食都已經運到了襄平,但是今年,由於外面魏延大軍的圍困,公孫淵連糧食的影子都沒見到。
公孫淵的府邸建立的氣勢輝煌,雖然佔地面積不如皇宮,但是裡面的擺設佈局,乃是所用的材料,絲毫也不差於皇宮。
此時公孫淵確實愁眉苦臉,眼看著糧草將盡,公孫淵是絲毫沒有辦法。
與大漢控制著好幾個州比起來,遼東的戰爭潛力,實在是太差了!鄧艾領兵的本事雖然很強,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狹小的地域和稀少的糧食產量,也決定了遼東軍必然無法進行長時間的消耗戰。
終於,公孫淵決定投降漢軍。
公孫淵派出了王建、柳甫二人為使節,表示願意面縛歸降,而這回,魏延反而犯難了。
公孫淵此人野心極大,是一頭養不熟的狼。這樣的人,魏延還真的不敢輕易收降。若將今天魏延收降了公孫淵,日後公孫淵再反,連累著魏延都會有一個視察之罪。
可是若是不接納公孫淵的歸降,漢軍還要花費大量計程車兵來強攻襄平,算起來有些得不償失。
魏延猶豫的同時,城內鄧艾也開始猶豫起來。
這襄平城內,人人皆可降,唯獨鄧艾是不敢投降,自從當年阿斗闖汝南的時候,鄧艾就與阿斗結下了仇,一晃過去二十年,這仇恨非但沒有解開,反而更大了幾分,所以鄧艾根本不敢投降。
公孫淵要降了,擺在鄧艾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突圍,二便是幹掉公孫淵,繼續拼命抵抗。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