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兄友弟恭(第1/4 頁)
要說劉儉和劉備能拜在盧植門下,還是有運氣成分在的。
盧植身為馬融之徒,是海內名儒,按道理來說依劉家的身價,是決計攀附不上的,更別說送孩子去緱氏山學經了。
天幸涿縣劉氏與盧氏的先輩有些恩誼,即劉雄和盧充一輩。
雖然這份恩誼並未發生在劉周和盧植這一代,但對於深研古文經,通讀諸家《左傳》的盧植來說,有恩也當報的道理,他比誰都明白。
就算是隔著一百年,到他這輩也得還了。
說白了就算是盧植不想報恩,但他的身份也必然會促使著他去替先輩了償這份恩情……沒辦法,誰讓他是大儒呢?大儒就得有恩必報,不讓報不行!
事關聲望名節啊。
而盧植報答涿縣劉氏先輩之恩的辦法,就是收了劉周推薦來的一兒一侄為入室弟子,既省事又足夠讓對方感激。
說是弟子,實則盧植教劉家兄弟的時間連兩個月都不到。
五年前劉備和劉儉兩個幼子領父命,長途去往緱氏山學經,耗時兩月方抵緱氏山,不想學經兩月後盧植就被朝廷派往九江平叛了。
而在學經的這兩個月裡,盧植因還有太學博士的職務,在緱氏山學堂露面的時間頗為有限,講經之事基本皆其子盧殷代替。
劉儉記得自己見盧植面的次數,用兩隻手指頭就能數出來。
不過,學經對於劉儉來說只是一個噱頭,劉儉對東漢那些被一代又一代人註釋了數十萬字的百字經文不感興趣。
一篇三萬字的《詩經》,光是被各家名士解讀的篇幅,洋洋灑灑不下百萬字,誰有心情去研究那些狗屎?
劉儉感興趣的是盧植門下的人。
這些人大部分都天生攜帶政治資源,若能結交,對日後定有裨益。
但漢朝的身份階層制度,給劉儉上了一堂課,讓他深切明白了這個世道的運轉規律。
在這裡,出身低與出身高的人之間,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還是赤裸裸的寫在臉上的那種。
幾乎所有的在堂弟子,在知道了劉儉與劉備的家世之後,就幾乎不怎麼搭理他們了,避之唯恐不及的那種。
這倆姓劉的,沒有像樣的傳家經學,本支家族活著的人中沒有一個像樣的六百石,還是幽州邊郡出身的鐵憨憨……
哪涼快哪待著去吧。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如此,還是有例外的人。
遼西大族公孫氏中的公孫瓚,就與劉儉相對比較親厚,關係相處的也很融洽。
當然,這是因為公孫瓚乃小妾之子,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他也上不了檯面。
…………
“只是我不明白,盧子幹如今人在雒陽,阿備要請表字,只需派人送信去雒陽詢問便可,與他本人有什麼相干?難道他還親自跑一趟雒陽城?”簡雍敲打著桌案,一個勁地追問。
劉儉把玩著自己的筷子,神思不屬:“既然是請表字,那就要有誠意,盧師遠在雒陽,卻有家眷守於涿縣,我讓阿備先回一趟樓桑村,見過叔母,請叔母書信一封,相請盧師代賜表字,然後再由阿備持書親自往盧家故宅,請盧家的人代表轉交盧師。”
張飛聽的一頭霧水,完全不懂:“取個表字,怎就這般麻煩?”
簡雍耐心地為他解釋:“阿備表字,盧子幹有資格起,但阿備之母尚在,若不詢母,有不孝之嫌,且還有媚師之舉,若為有心之人抓住把柄,恐毀了名聲,由其母親自書信,再讓阿備送上盧宅,就無任何僭越之處了。”
說到這,簡雍用胳膊肘懟了懟劉儉:“這是你給阿備出的辦法吧?”
張飛敬佩地看向劉儉:“兄長心思這般縝密……小弟佩服!”
劉儉謙遜地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