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3 頁)
但是僅憑碑文石刻的記載,多少有些孤證,而《清世祖實錄》等漢文的官方檔案中,又沒有順治曾經在八年駕臨景忠山的記載。好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儲存的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冊在獲得翻譯後,為其提供了寶貴的佐證史料:上面記載,順治八年十一月初七日(1651年12月19日),順治帝與皇太后、皇后一起行獵,駐於河北遵化。初八日住在高家莊,並在這一天,去了娘娘廟,賞和尚海壽千兩銀子。等到從灤州迴鑾的途中,在十二月初三(1652年1月13日),再次去了娘娘廟,&ldo;賜京宗山……南洞之和尚伯三銀一百兩&rdo;。這裡,娘娘廟是碧霞元君殿的原稱,海壽即該殿的主持法師,而&ldo;京宗山&rdo;就是&ldo;景忠山&rdo;,&ldo;伯三&rdo;就是&ldo;別山&rdo;,只是因為在將滿文翻譯成漢文時,地名、人名的翻譯使用的是音譯方法,因之所選的音譯漢字不同而已。
&ldo;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冊&rdo;,是清朝初期內國史院這個政府機構為纂修國史而輯錄的滿文件案材料,它按年月日的順序編輯。由於修史角度的不同,檔冊所輯錄的事件內容就詳略不同。儘管是簡單的記載,但將其與碑文石刻相對照,其登山原因、時間、別山法師修行處所都是吻合的,正佐證了碑文石刻所述事實的真實性。
第一部分
第9節 誰是董鄂妃
但可能是因為曹洞宗的參佛方法著重於從個體去體悟佛性,不是很適合順治當時正值少年的文化基礎,而且這種教派的修身方法,也決定了海壽、別山等僧人的不善言辭,所以當順治在十四年(1657)結識了禪宗中的另一主要教派臨濟宗的一些僧人後,曾說,一開始我雖然尊崇佛教,卻並不知道有教法派別的區分,也不知道各個教派中的高僧,知道這些,是從憨璞聰開始。
憨璞聰,福建延平人,是臨濟宗的高僧。他在順治十三年(1656)的五月,被位於京師城南的海會寺請來做主持,從而使臨濟宗的宗風在京師大振。臨濟宗的教法,重在透過師生問答的方法衡量雙方悟境的深淺,並針對不同的悟境程度,對參學者進行說教,提倡透過交流使人省悟。這種重在交流而不是自省的方法,很適合順治了解佛教。所以在幾次長談後,順治就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請憨璞聰奏列了江南各大名剎的高僧姓名和情況,開始延請臨濟宗的高僧入宮闡釋佛法。其中對順治影響很大的僧人,是浙江湖州報恩寺主持玉林l,浙江寧波天童寺主持木陳耄以及玉林l引薦的弟子茆溪森,木陳胍薦的弟子旅庵、山曉等人。在這些僧人的包圍闡釋下,順治從佛教中得到了深深的精神寄慰,並轉變成自身的思想信仰。他認玉林l為師,請其為自己起了法名&ldo;行痴&rdo;,西苑萬善殿就成了他參禪拜佛和與這些僧人討論佛法的處所。玉林l的大弟子茆溪森,不僅成了他的師兄,更因為自身學識和修行的高深而得到順治的深深信賴。有關順治帝與這些僧人在一起的活動和交談,都可以從這些人的著作中找到記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順治帝在思想上,已經完全接受了佛教關於生命輪迴、個人承擔著自身一世的善惡報應、如想脫離輪迴只能依靠悟修佛法的教義。由此他相信,自己的皇帝之位,不過是過眼煙雲,來生並不知會在何處立命。所以他在受重創後意欲出家,是其思想信仰的必然結果。
順治在宮中淨髮出家,其另一個原因,是感情上受到了重創‐‐他的愛妃董鄂氏去世了。
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在順治十三年(1656)的夏天,年已十八歲的時候,入宮侍奉順治帝。再據《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二記載,夏天入宮的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