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涼州羌人之亂(第1/4 頁)
建初元年(公元76年)冬,馬太后為防止劉炟分封馬氏家族的決定付諸行動、成為實事,遂決定先劉炟一步,以皇太后的身份,向群臣百官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阻止封侯賜爵於馬氏兄弟的行動。之所以這樣做,馬太后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旦劉炟分封之事成為事實,那時再做反對之舉,不但會招致馬氏兄弟的不滿,更會有損自己兒子的信譽以及當朝天子劉炟的威儀。
這樣,一封詔書便產生了。其間提到:“聽聞天子即將為馬氏兄弟豐厚賜爵,皇帝恩典,馬氏一門只能心中存有感激,但卻萬萬不能接受皇帝的好意。身為臣子,何以能夠一直惦記著著自己的好處,而不顧天下人的得失。只有為皇帝分憂,為百姓辦事,節儉持家、為官清廉才是臣子應該做的。”
太后詔書可謂開題點睛,繼而還在其詔書中援引當初王莽也是因為自己功勞巨大,漢朝對其十分倚重,從而對其大肆封賞。然而一個人總會有貪心的,皇帝的賞賜,知足而報恩則已,否則必將會導致臣下不知所以,盲目自大,不斷獲取更大的權力、結黨營私,外戚權重之下,國家勢必會陷入禍患之中。詔書中還以先帝劉莊為例子:“昔日先帝是何等英明,陰氏一門陰興、陰就、陰識等人又是何等的出類拔萃,但是皇帝始終對其權力有所限制,為官最大者,也不過是九卿之職,何曾有過三公之念想?即使是對於諸位皇子,劉莊也從不加以特別地重用,而是廣招賢臣,為皇帝大業打理一切。反觀今天的馬氏兄弟,且不說萬萬不及諸位先帝的皇子們,但就與陰興等人,也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馬氏兄弟如今已經是備受恩寵,無功不受祿,怎麼還敢奢望更大的恩惠呢?我如今尚且在位,馬氏兄弟就時常違逆我的旨意,某一天我若不在坐鎮後宮,以馬氏兄弟之驕奢傲慢,有誰能夠保證不招致滅族的禍患呢?”
詔書到此,言辭懇切,太后馬氏依然恐其不足以表自己反對賜賞馬氏兄弟的決心,憤而說道:“我自認為無所作為,全憑藉太后和先帝的恩寵,自己才得以母儀天下。對於馬氏一門,我時常對其進行教育和批評,然而自己才短智疏,馬氏兄弟不但沒有絲毫收斂,反而對自己身先士卒、節儉自好的作為嗤之以鼻。我又有何辦法呢?只能希望皇帝不要對其進行封賞,皇帝之孝順,我能夠深切的感受,但是這種做法,實在是上不合先帝之意,下有損百官百姓之心。”
劉炟見了皇太后的詔書,淡然一笑,他猜想,這必定是皇太后故作姿態,其實太后聽聞自己欲將對馬氏族人進行封侯賜爵,心裡必定十分歡喜。
因此,皇帝劉炟決定,自己身為九五之尊,難道還不能助母后抵擋那些流言蜚語嗎?有鑑於此,皇帝劉炟便決定到自己母后馬氏的寢宮面見於馬氏,向她表明自己的心跡。
然而馬氏聽完劉炟所說後,卻回道:“高祖在生前就留下遺令,無軍功者不得封侯。如今馬氏兄弟相比陰氏家族、梁氏一門,實在是無尺寸之功可言。而且馬氏兄弟別人不知道,我可是瞭如指掌,他們都不是有才之士,能夠恪守祖業不敗亡,就是馬家之幸事了。況且當初先帝在位之時,就已經嚴明瞭賞罰的條令。如今帝薨不足三年,皇帝怎麼能夠違逆祖先遺訓。我反對封侯之言論,並不是為了贏得一個謙讓之禮的虛名,而是為了大漢江山與馬氏一門著想。外戚權重,流弊無窮,古往今來,這種例子早已經是不勝列舉。又何必要明知故犯,讓馬氏一門遭受重蹈覆轍的危險呢?”
皇帝劉炟聽聞太后所言,雖然感覺似乎有理,但是自己多日謀劃,如此就放棄了,叫劉炟怎麼能夠甘心,於是劉炟冒著馬氏震怒的危險,悍然進言說道:“如今天下已定,再也不似先帝在位之時,國家蒙難,外患內憂不絕,自己年輕,見識淺薄,此後勢必要大力仰仗自己這些親戚們的幫助和支援。值此國家興旺、國力蒸蒸日上之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