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小說的第一章到此戛然而止。直到多年以後米夏成為法學大學生時才又看到了她:在法庭上,她出現了,站在歷史黑暗的另一邊,承擔著戰後人們對罪惡的指責。
如果她是過去的兇手,米夏該怎麼辦?讀到這裡,第二章,小說終於露出了它清冷的鋒芒,刺向了每一個後奧斯威辛時代的讀者:畢竟歷史過去得還並不太久遠,罪惡也並不那麼遙遠。當你和那段黑暗繾綣地上過床以後,你會一身輕鬆的下床嗎?後戰爭歷史中的一代人,該如何面對自己對經歷過那段沉重歷史的父輩母輩的愛呢?
讀到這裡,我在想,同情節緊湊而貌似情愛流行的第一章寫法不同的這一章,我們中國的讀者是陌生的,會顯得有些隔,卻是這部小說最精彩的部分。我們的小說不少已經如一張油餅,被電視劇和時尚的雙面煎烤得過分光滑油亮,香酥可口了。但是,在這部小說中,到了這裡,作者不僅將漢娜、同時也將米夏置於審判席上,就像第三章中米夏自己說的〃全都捆綁在一起出庭〃。只不過,米夏內心的磨折更為痛苦,雖然他沒有和漢娜有過一次的正面接觸,卻在他同父親、同法官、同老師,同他在尋訪集中營的路途中遇到的出租汽車司機與餐館裡的瘸老頭、年輕人的散點###中,一次次迴圈往復地拷問歷史和心靈,那就是上下兩代人對於歷史罪惡的理解與譴責、對於殘酷記憶的遺忘和銘記的矛盾。那種沉思與內省的筆觸,讓我感動,###不住想起我們自己的歷史與現實。
小說寫到這裡,已經不再僅僅是關於###愛或是罪惡,而是在講一個有關如何在為了不能夠忘卻的記憶中,戰後新一代人成長的寓言。在這裡,漢娜是做為米夏的上一輩而出現的,米夏與她上床的###愛,不過是下一代對上一代愛的一種極端的象徵(在第三章裡,作者特別寫到那位精神分析專家蓋西娜對米夏指出:在他的故事裡他的母親的影子幾乎沒有出現過,從一個側面更證實了漢娜在小說中的身份象徵)。在調節記憶與現實以及兩代人的關係中,漢娜和米夏表現出的不是我們這裡的成長小說中所常見的代溝,這裡沒有任何的預製設想,而是突然發現上一代人的罪惡,又如何處理對他們的愛,面對這種失控交錯的糾纏、刺痛,如何以更健康的心態成長,而不是迴避或視而不見那種集體記憶留給我們今天所有人的影子。這正是這部小說最打動我的地方。
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我確實讀出它是一部成長小說的味道來……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解讀,好的小說從來都是多義的。德國人從來都是成長小說的高手,歌德的少年維特的故事曾讓年輕的郭沫若聲名大震,也使得維特成為那個時代年輕人的偶像,莫非多年以後我們還需要讓德國人給我們上這樣青春覺醒與成長的一課嗎?對於我們,後###時期中,把曾經那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徹底遺忘,而且遺忘得那樣漂亮,同時也徹底小資化了的文化中,《朗讀者》這部書對於我們有著無法迴避的相關###:在和歷史調過情以後,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嗎?幾代人之間的欲說又止、躲躲藏藏後面是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天然去雕飾的語言,乾淨的像冰涼的骨架,在骨頭的縫隙中是一個被歷史隔開的兩代人間朗讀與傾聽、訴說與沉默、罪惡與遺忘、逃避與短兵相接、###與驀然驚醒的故事。 此次再版的小說中附有童自榮先生精彩朗讀的光碟,讓這本《朗讀者》的朗讀者多一層意味。
袁楠:一種西西弗斯式的閱讀(1)
一種西西弗斯式的閱讀
袁 楠
我分了三次看這本不長的小說。德國人說,不論問哪個讀過《朗讀者》的人,對方都說〃我把它一夜看完〃。而事實上我讀完每一部分,都要到窗前透口氣,過路人給我一種生活的真實感。這以後才能回到那關乎愛情,或關乎道德、關乎歷史和命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