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3 頁)
也是在這一年,我第一次看了《星際大戰》(star war,大陸譯為《星球大戰》),第一次看到x戰機和鈦戰機在死星上的追逐,看得我目瞪口呆。兩部電影影響我愛上了科幻片。
但我有記憶以後第一部看的電影卻是《大白鯊》,而且看了好幾次。再加上那時電視播了《鐵達尼號沉沒記》(大陸譯為《冰海沉船》),讓我對海產生了深深的恐懼,至今我到海邊玩都還不敢到超過肚子以上的地方。
這一年臺灣電影界的最大變化就是,幾個年輕導演的新浪潮運動,影響了後來電影的發展。不過那時我年紀還小,要等到幾年後才知道它的意義。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爺爺去世了,全家都趕回雲林的老家,一整個大家族擠在那間日式榻榻米的房子裡。最初,全家只有爸爸信了基督教。後來爸爸又傳了福音(基督教一般叫傳教為傳福音)給爺爺,爺爺在老年也信了教。所以整個出殯前的晚上,整個家族還有一些爸爸的朋友,都擠在擺了爺爺棺材的房間裡,幾乎是爸爸主導了整個以基督教儀式守靈的過程。後來我才知道,在那個民間宗教信仰氣氛濃厚的鄉下,爸爸這樣做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去堅持的。
那時候我還很小,頑皮得坐不住,動不動就攀上去看爺爺的遺體。第一次如此面對死亡這件事,沒什麼概念,所以我也不覺得可怕。當晚,整家子就睡在那個房間裡。
第二天,整個殯葬的隊伍由樂隊前導,再來是靈車隊伍,一路浩浩蕩蕩地到了教會。在鄉下,這樣的出殯儀式算是很常見的。說是樂隊,其實也就是幾個中老年人穿著不怎麼整齊筆挺的軍裝,吹著不怎麼樣的音樂。關於這種送葬樂隊,閩南語有個俗稱&ldo;西索米&rdo;,因為他們幾乎都是濫竽充數,大概也只會吹sii三個音而已。
而有些更重排場的家庭,在靈車隊伍後面還會請電子琴花車。這是一種臺灣的特殊文化,即那輛車裝飾得華麗無比,後面有個小舞臺,可能還會有艷舞女郎配合著電子琴聲一邊唱歌一邊跳舞。所以出殯隊伍常常前面是不整齊的樂隊聲,中間是請來的孝女哭聲,後面跟著而來的是熱熱鬧鬧的電子琴花車歌聲,最後面可能跟著一群看艷舞女郎的民眾。
總之,這場喪禮在教會舉行,稱為告別式。爸爸的兄弟姐妹們全部披麻戴孝,站在一旁,而年幼的我還是沒什麼概念,站在另一邊亂看。在教會告別式結束後,人馬又到了墓地。印象很深刻的是,爺爺的棺材被降到那個坑中,然後被沙石填了起來。
後來幾年,每逢跟著父母去掃墓,因為那墓地是如一個個水泥高臺般葬著一個個人,所以我跟妹妹都喜歡在那些墓上跳來跳去,也免不了招來父母一陣罵。
雖然爸爸的兄弟姐妹不一定在同一時間回老家,也不一定會跟彼此說已經回去過,但只要在爺爺的墓上看到那裡的花新換過,就會因有人來過而感到安慰。我更大一點兒的時候,才瞭解那些花的意義。
以前小時候每當寒暑假,爸爸總把我跟妹妹帶到雲林鄉下去住幾天,過幾天再來,又帶我們繼續南下到臺南的媽媽孃家住幾天,這幾乎是每年的例行功課。在臺灣的雲林嘉義一帶是傳統的農業縣,散佈了幾個日據時代留下的糖廠。爺爺以前就是糖廠員工,所以這宅算是員工宿舍,以前是住日本員工的,後來換臺灣員工住。
爺爺死後,那間房就只剩奶奶一個人住。她的兒女們幾乎都跑到臺北來,只有她堅持不走,每天就在後院養些鴨子。後來她終於也來到臺北,而過了十幾年後我再去看那間房子,已經幾乎是融化般被埋在荒煙蔓糙間。
小的時候,牙齒也不斷在汰舊換新,等到新牙蠢蠢欲動要長出,舊牙搖搖欲墜時,就該拔牙了。不知道為什麼,拔牙的事情總是在過年回到這宅子時發生,於是,總是在眾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