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隆、烏克巴爾、奧比斯·特蒂烏斯(第1/14 頁)
i
我把烏克巴爾的發現歸因於一面鏡子和一部百科全書的相遇。在拉莫斯·梅希亞城[1]高納街上的一棟別墅裡,那面鏡子使得走廊深處充滿了不安感;那部百科全書打著《英美百科全書》(紐約,1917)[2]的幌子,實則是1902年版《不列顛百科全書》一字不差、稍顯滯後的翻印[3]。事情發生在大約五年前。那晚,比奧伊·卡薩雷斯[4]和我吃過飯後,被一場漫長的爭論絆住了腳:如何實現一部第一人稱小說,其敘述者要遺漏或歪曲事實,陷入各種矛盾,這將使得少數讀者——極少數的讀者——能從中猜出一種駭人或平庸的現實。走廊深遠處,那面鏡子在窺視著我們。我們發現(在深夜,總免不了這種發現)凡是鏡子都有些詭怪。於是,比奧伊·卡薩雷斯想起一位烏克巴爾的異教創始人曾經說過,鏡子和是可憎的,因為它們使人的數目增倍[5]。這見解令人難忘,我問他出處何在,他說就在《英美百科全書》中烏克巴爾的詞條裡。我們連同傢俱一併租下的那棟別墅里正好有那部百科全書。我們在第四十六卷末尾找到了詞條“烏普薩拉”[6],在第四十七卷的前幾頁找到了“烏拉爾-阿爾泰語系”[7],然而沒有一個字提到烏克巴爾。比奧伊有點慌了,他開始翻查那些索引卷。他窮盡了所有能想到的拼法:ukbar,ucbar,ookbar,oukbahr……都徒勞無獲。臨別前,他告訴我那是伊拉克或者小亞細亞的一個地區。坦白講,我當時是有點不自在地應和了他。我猜,這一不可考證的地區和這一名姓不顯的異教創始人,是比奧伊出於謙遜臨時編出來的,為的是佐證那句格言。對尤斯圖斯·佩爾特斯《地圖集》[8]的查證無果,更加深了我的懷疑。
次日,比奧伊從布宜諾斯艾利斯打來電話,說他在那部百科全書的第二十六卷[9]中找到了有關烏克巴爾的詞條。裡面沒有記載那位異教創始人的名字,但記載了他的教義,所用詞句與比奧伊所複述的幾乎一樣,只不過——也許——文學性稍次些。他記得的是:鏡子和是可憎的。百科全書上的文字是:對於那些諾斯替教派的這一支而言,可見的宇宙是種幻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場詭辯。鏡子和父性是令人討厭的,因其使可見的宇宙增倍和播散。[10]我不無真誠地對他表示很樂意看一看那個詞條。幾天後,他把它帶來了。這讓我很意外,因為裡特《地理學》[11]一絲不苟的地圖目錄完全無視了烏克巴爾這個名字。
比奧伊帶來的確系《英美百科全書》第二十六卷。封面和書脊上的字母順序標示(tor-ups)跟我們那捲一樣,不過有921頁,而不是917頁。這多出的四頁就包含了關於烏克巴爾的詞條;這個詞條(正如讀者所注意到的)不在字母順序標示的範圍內。隨後我們也證實了這兩卷之間再無其他不同。(正如我所說)兩者都是第十版《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翻印。比奧伊那冊是他在某次降價甩賣時購得的。
我們仔細讀了這個詞條。比奧伊記得的那段文字也許是唯一令人詫異之處。餘下部分似乎很可信,非常符合全書總體的筆調,自然也就有點枯燥。重讀時,我們在它縝密的行文之下,發現了一處根本性的含糊。在地理部分出現的十四個名詞,我們只認出了三個——呼羅珊、亞美尼亞、埃爾祖魯姆[12]——模稜兩可地插在文中。歷史名詞,只認出一個:冒名埃司美爾迪斯的瑪戈僧[13],還只是作為隱喻被提及。詞條看似界定了烏克巴爾的邊界,但云苫霧罩的參考點卻是這同一地區的河流、火山口和山脈。例如我們讀到,茶·赫勒敦低地[14]和阿克薩三角洲[15]標示了烏克巴爾的南部邊界,三角洲的島嶼上有野馬繁衍生息。這是918頁的開頭。在歷史部分(920頁)我們瞭解到,十三世紀的宗教迫害後[16],東正教徒逃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