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3 頁)
1930年1月21日,倫敦海軍會議正式開幕。日本代表團提出了事先經內閣批准的三大原則:(l)日本水面輔助艦總噸數為美國的7成;(2)大型巡洋艦為美國的7成;(3)潛水艇保持現有的78萬噸。日本的提案遭到英美的強烈反對,美國堅持非主力艦的噸位比例應按照主力艦的比例,並提出廢除潛水艇的建議。於是又出現了10年前在華盛頓召開會議時的6:10與7:10之爭。這一次由於日本事先摸清了情況,因而拒不讓步,雙方爭執不下,會議幾瀕於破裂。英國雖然表面上居於調停地位,但由於麥克唐納事先也已與胡佛達成協議,美英的意見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種複雜的情況使會議進行得十分困難。山本五十六在這期間寄給海軍省軍務局長堀悌吉少將的信中提到:&ot;這次會議真如同老牛拖車,未來的結果實令人擔憂。&ot;
為了不使會議破裂,日美經過一系列幕後交易,於3月達成了一個妥協方案。這一方案在海軍艦艇總的比例上接受了日本方案,準許日本輔助艦的總噸數為美國的6975%,但大型巡洋艦的比例仍維持6:10,潛艇的比例與美國相等。山本作為海軍隨員對此提出異議,要求徵得國內同意。在山本的堅持下,日本的4名全權代表經協商後,於3月14日將上述方案向政府請示。
日本當局接到請示電文後,海軍部門的意見分裂為二:海軍省認為採取妥協態度是迫不得已,但軍令部卻表示反對,理由是該案對日本的兩大重點即大型巡洋艦和潛水艇極力加以限制,要對美作戰,日本的潛艇絕對需要達到78萬噸,527萬噸是無法進行對美防禦作戰的。當時的首相濱日雄幸經過仔細考慮後,同意海軍省的看法,並於4月1日復電通知了日本代表。4月2日,日本全權代表若(木規)與英美代表交換了備忘錄,4月22日簽署了《限制和裁減海軍軍備的國際條約》。根據這個條約,日本基本上達到了7:10的目的。
然而,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勢力卻並不到此為止。他們攻擊日本政府對英美實行投降外交,在國內發起了一場攻擊政府的運動,指責政府不顧軍令部的反對,是侵犯天皇對軍隊的統帥權1。5月20日,軍令部參謀草刈英治少佐企圖暗殺海軍大臣財部未成,為喚起國內右翼注意而剖腹自殺。6月20日,軍令部部長加藤寬治向天皇提出辭呈,一時國內鬧得紛紛攘攘。雖然最後條約簽字生效,但濱口雄幸首相本人也於當年11月14日在東京車站被殺,這預示了法西斯逆流在日本的崛起。目睹這一變局的山本五十六,回國後深受刺激,遂在家閉門謝客,重新考慮日本的出路。於是外界謠傳山本五十六將要辭職。
1明治憲法第十一條規定,日本陸、海軍的統帥權歸天皇所獨有。‐‐作者
好友堀悌吉明白這是謠言,遂到山本家去拜訪。彼此寒暄之後,倔軍務局長隨即言歸正傳:&ot;因為你未向海軍報到,大家都謠傳你將引咎辭職。&ot;
&ot;怎能就這樣辭職呢?回國後我一直在思索如何來彌補此次會議的缺憾。國人只知道一味地批評條約的不是,這根本無濟於事。&ot;
&ot;所以又要發表你的飛機論了?&ot;
&ot;在這種軍備比例下,假如有一天和強勁的美國海軍作戰應該怎麼辦?假如我們不理會裁軍條約而建造主力艦,他們也同樣會造,何況美國的工業技術又超出日本一籌。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在開戰之初以空襲痛擊對方,使對方和我國的比例趨於相等。因此當務之急,日本必須做的是發展空軍。&ot;山本非常清楚地看到,裁軍條約對海軍航空兵的發展方面沒有加以任何限制。這可以說是山本在第一次倫敦裁軍談判期間獲得的最大收穫。
4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