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產能問題(第1/2 頁)
方向有了,接下來的工作就步入了快車道。
關於太空梭的資料,國內雖然沒有進行過相關研究,但是米利堅和蘇聯都搞過,這些資料原本都是絕密級別的,後來隨著太空梭的廢棄,這些資料也就流出了不少,華國為了發展航天,自然也就進行了專門的收集。
這些資料很快就被調了過來,專案組開始加班加點的進行設計論證。
當然,這些和李明都沒多大關係,就連謝書白也沒啥關係。
李明現在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極限推力測試。
研發中心這裡有專門的火箭發動機試車平臺,可以很好的對發動機的效能進行評估,李明就是要在這裡進行極限推力測試。
科研組那邊拿到的資料都是李明當初在酉泉那次發射時候得出的,那次發射還沒達到李明的極限,再加上這幾天的訓練,李明的操作變得更加精準,也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念力。
幾次測試之後,新的資料出來了。
穩定情況下,李明最多能維持246噸的推力30分鐘左右,如果是爆發的話,可以達到353噸,但是隻能維持10分鐘左右,接下來就必須要休息一段時間。
新的資料送到論證團隊那裡,一群人立刻又開始對方案進行修改。
一週之後,新的航天器終於完成了初步定型。
會議室裡,專案組的成員們全部到齊,接著程雲舟開始介紹起了初步定型之後的太空梭。
“考證過外國的相關資料,我們又根據華國現在的製造能力,討論出了這一方案。機身長45米,高15米,翼展26米,機身直徑55米,空重90噸,加註燃料後120噸。乘員艙一次最多可攜帶12名宇航員,貨艙長24米,直徑48米,最大投送能力預計在180噸,返回最多可攜帶量在150噸,這還只是理論資料。”
說著程雲舟還給大家展示了一個3d列印出來的100:1的模型。
丁老拿著模型在手裡把玩了一下,又交給李明。
問道:“小李啊,你看看有什麼意見。”
以李明的眼光,自然是看不出個所以然的,他又把模型交到了謝書白手上。
謝書白看著這個和國外的太空梭沒什麼區別的模型,其實並不是很驚喜。
不過她也明白,這種高階科技產品,最終都會走向同一個方向,前人摸索了這麼久才得出的結論自然是有他的道理。
於是她點頭認同了。
丁老見二人都沒什麼意見,直接拍板。
“就按照這個方案,開始製造原型機,現在下達生產任務。”
命令一下達,華國境內的幾個重要的生產部門就飛速運轉起來。
雖然生產部門對於發過來的引數有些奇怪,但是誰都沒有多問,一個個的還加大了保密力度。
幾天後。
謝書白和丁老坐在會議室,有些舉棋不定。
李明作為工具人坐在旁邊湊數。
他們此刻討論是擺在專案團隊面前的大問題:生產能力跟不上了。
要知道華國之前都是搞火箭飛船一類的航天器,而且還都是中小型為主,這些年技術突破之後重型火箭才終於厚積薄發。
但是像太空梭這樣的大型航天器,國內生產製造領域還可以說幾乎是一片空白。
儘管有詳細的資料,但是各種生產線要調整之後才能產出達到標準的零部件。
根據生產部門的反饋,這大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最快的話原型機的裝配完成都是七月份的事情了。
要知道這還是華國才能有的速度,換成米利堅或者約翰國,那時間都得按年算,預算還不定。
不然怎麼叫坎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