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第1/2 頁)
銀河系的年齡一直是宇宙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雖然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一般的結論是,銀河系在宇宙大爆炸之後不久即已誕生,年齡下限不低於一百三十億年,屬於宇宙中最最古老的星系之一。同所有的星系一樣,銀河系也誕生於塵雲。最早的塵雲同現在相比要單調得多,只含有氫、氦和極其少量的鋰,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重元素,更不會有氧、碳、矽等。但是,實際情況卻並非這麼簡單。
隨著杜原的手指滑動,&ldo;支架&rdo;模式啟動了。眼前的圖景開始變化。亮白刺目的銀河系中心轉成了猩紅色,銀心附近的銀核區則稍呈現出粉紅色。
而在離銀心更遠的外圍,藍色摻雜了進來,並一直延伸到幾十萬光年之外,遠遠超過了通常定義的銀河系範圍,成為了主色調。這幅紅藍交雜的影象有點兒類似於紅外線遙感相機拍攝的照片,不同之處在於,紅外線照片裡的紅色代表著高溫物體,藍色代表低溫物體,而在&ldo;支架&rdo;模式裡,紅色代表常規物質,藍色則代表宇宙中一種奇特的存在:暗物質。
雖然人類正式提出&ldo;暗物質&rdo;概念的時間不長,但實際上宇宙很早便提供了關於暗物質存在的線索。在克卜勒的年代人們便已經發現,太陽系各大行星的公轉繞行速度隨著與太陽的距離增大而降低。水星速度最高,而木星、土星等則執行緩慢得多。牛頓後來建立了引力定律,從數學上對這一現象給出了近乎完美的解釋。但當後來人們觀測銀河系恆星時卻發現,一些比太陽更偏遠的恆星繞行銀河系中心的速度本該更慢一些,但實際觀測的結果卻同太陽系的速度相差無幾。按照這些恆星的速度計算,銀河系早就應該從整體上分崩離析,根本無法維持現在的狀況。
這種嚴重違背引力定律的現象讓人們不得不假定,銀河系中除了可觀測到的恆星、塵雲、黑洞等之外,一定還存在質量大得多的不可見物質,這種物質廣泛分佈於整個銀河系,形成&ldo;暗物質暈&rdo;。經過這些年的研究,暗物質的存在已經成為共識。如今,暗物質不僅是解釋銀河系演化行為所必需的前提,而且可以說,如果沒有暗物質提供的引力支援,銀河系甚至根本就不會存在。
&ldo;支架&rdo;模式計算已經完成。在杜原眼中,現在的銀河系展露出了它最隱秘的結構。常規物質構築的銀河系千姿百態,有著千奇百怪的各類天體。
單單一個太陽系,就有八顆大行星、二十萬顆小行星以及幾十億顆彗星。而如果考察整個銀河系的話,這些數字大約都將放大一千億倍。這些數量龐大得不可思議的宇宙星體彼此吸引、糾結、碰撞、融合、分離……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恢宏的銀河系舞臺劇。無論多麼聰慧的研究者,面對這樣複雜的事物都會感到氣餒。要知道,人類現在甚至連相對簡單的三體運動問題都還沒有徹底解決。
但在暗物質視角下,事情卻變得簡單多了,這也正是&ldo;拂石猜想&rdo;的基本出發點之一。&ldo;支架&rdo;模式觀察的物件是暗物質,在這種模式下,銀河系的結構就像是幾團質地稍許不同的果凍被糅合在了一起。常規物質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十萬光年,暗物質暈的直徑是這個數值的五倍,甚至將鄰近的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也囊括了進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由於暗物質在一百三十億年前搭建的腳手架,輝煌燦爛的銀河系才得以創生並存續至今。
杜原的目光巡視著浩瀚無極的銀河系支架,他知道,儘管過去了整整一百三十億年,但這副支架只是隨著空間膨脹,在規模上擴大了許多倍,其主體結構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這正是宇宙顯得出奇的地方,也是像天年這樣規模超出想像的事物能夠被人類認識的關鍵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