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嘉佑二年科考——千年“龍虎榜”(第1/2 頁)
自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和卓越智慧,成功地締造了華夏大地上,首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封建帝國統治時代。
自那時起,歷代王朝似乎都陷入了一種詭異的迴圈:它們先是經歷千辛萬苦實現大一統;繼而蓬勃發展,迎來盛世繁華;但最終卻難逃衰敗與覆滅的命運。
這種週而復始的現象宛如一個無法逃脫的魔咒,困擾著無數後人。
每個新王朝在建立之初,無不懷揣著開創千秋偉業的雄心壯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問題逐漸浮現。
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外部侵略等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這些曾經強大無比的王朝走向衰落。
儘管如此,歷史的車輪從未停止前進。每一次王朝更替,都是對前一朝代經驗教訓的總結與反思,也是人類社會不斷演進的見證。
而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能選出幫助自己更好治理國家的能臣幹吏,可謂是絞盡腦汁,變革不斷。
先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風騷一時,再到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使世家門閥如春筍崛起。
直到隋朝開始採用考試的方式,以才學的高低,透過公平競爭來選拔人才,才終於確立了科舉選官制度。
科舉考試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進士科的創立開始,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期間一直都是朝廷任選官吏的主要途徑,這一制度沿用了近1300多年,縱使歷經千年,朝代更迭,它始終被保留生機不斷。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歷史上很多的能臣名相、名垂青史的文學大家,多半都是透過這一途徑入仕為官。
若說這一千三百多年以來的科舉考試,哪一次科舉所取之士質量最高?
那毫無疑問是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舉行的那場,堪稱千年科舉考試第一榜的科考了!
這次科舉之所以如此聲名遠揚、備受矚目,並不僅僅因為它發生在北宋時期有名的仁德之君統治之下。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場科舉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成為了後來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影響深遠的人物。
這場科舉不僅有著像歐陽修這樣的政界精英,文學界泰斗做考官,還有以宋詩“開山祖師”著稱的梅堯臣負責點檢。
唐宋八大家中更是有五位參與其中,雖說蘇洵未能得中,可這場科舉一科得九相的高質量,也可謂是千年獨有了。
可以說,宋仁宗嘉佑二年的科舉,不僅見證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們追求功名與理想抱負的熱情與執著,也為我們留下了一段段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佳話傳奇。
榜單一經公佈,就轟動了整個東京城,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一門兩進士的蘇軾、蘇轍兩兄弟,還有林希、林旦兄弟,王回、王向兄弟等。
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程顥、張載這兩位著名的理學家得中同榜進士外,曾鞏、曾布、曾牟、曾阜更是創造了四兄弟同科及第的神話。
垂拱殿中,主考官歐陽修將草擬的會試名次表,以及試卷交給趙禎後,就安靜的站在下面。
趙禎端坐在上首,手中不斷翻閱著此次科考一榜和二榜進士的文章,因為操心前線戰事而長時間緊鎖的眉頭,也慢慢地舒展開來。
他一邊閱讀著這些文章,一邊微微點頭表示認可。心中暗自感嘆:“我大宋朝人才濟濟,有如此之多的有志之士,何愁不能繁榮昌盛?”
隨著閱讀的深入,趙禎臉上的笑容越發燦爛。這些文章或慷慨激昂,或婉約細膩,或詼諧幽默,各具特色。
看完章衡、竇卞、羅愷三人的文章,趙禎不禁拍案叫絕:“妙哉!此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