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2 頁)
她下了車,在這一區閒晃,雖不致漫無目的,也相差無幾了。她記得有一晚來過這附近的某間酒吧,玩得很開心,那時她還在報界,還在《環球報》。大家都在傳,說她針對&ldo;瑪麗艾倫麥卡梅公共住宅案&rdo;的系列報導,可能會獲普立茲獎提名。這傳言沒成真(她倒是得了新英格蘭新聞協會頒發的&ldo;何瑞斯葛利裡獎&rdo;,和&ldo;新英格蘭筆會╱溫希普卓越調查報導獎&rdo;),但她後來也不在意了。她知道自己表現確實很棒,而那時的她,覺得這樣就夠了。假如她沒記錯,他們那晚去的酒吧是由一個老人獨力經營,有扇紅色大門,叫&ldo;肯尼利酒吧&rdo;,隱身這一區尚未小資化的某個街角。這名字本身就有復古味,那時的愛爾蘭酒吧不像後來,非得取個帶點愛爾蘭味道的名字不可,什麼&ldo;聖詹姆斯門&rdo;、&ldo;樂土&rdo;、&ldo;雕像島&rdo;之類的。
她終於找到那扇紅門,只是那個街區她一開始沒認出來,因為那兒以前停的車都是豐田、富豪,現在則成了賓士和荒原路華的高檔休旅車。原本實用取向的鐵窗,換上精細的雕花鐵窗,走美感路線了。&ldo;肯尼利&rdo;還在,不過現在選單貼在外面,以前有的炸馬芝瑞拉起司條和炸雞米花沒了,換成豬頰肉和燉羽衣甘藍。
她逕自走向最裡面的角落,員工工作檯附近的一張空位。酒保來問她要什麼,她先點了一杯伏特加配冰塊,又向他要當天的報紙。她穿的是灰色兜帽外套,內搭白色尖領t恤、深藍色牛仔褲。黑色平底鞋已磨損得差不多,樣式也不起眼,正是她這身打扮的寫照。那也無所謂。儘管大家成天談進步、談立足平等、談&ldo;後性別歧視&rdo;世代,女人要是獨自上酒吧喝一杯,還是少不了招來異樣的眼光。她始終垂著頭,看《波士頓環球報》,小口喝著伏特加,努力想壓住胸膛裡那隻茫然的小麻雀,叫它別亂撲翅。
酒吧大概只坐了四分之一滿,很不錯,只是,她本以為這裡的客人都有點年紀,在場的人卻比她想得年輕很多,這就不太妙了。老一輩的只剩四個怪老頭,圍著裡面那區的一張破桌子,頻頻溜出去吞雲吐霧。這裡現在可是全波士頓最新潮的區,當年喜歡點杯烈酒配啤酒的大夥兒,在單一麥芽威士忌愛好者的圍攻下,哪還守得住呢。若以為這區還沒淪陷,可就太天真了。
當年痛飲&ldo;藍帶&rdo;、大罐&ldo;甘塞特&rdo;這種本土老牌啤酒的長輩(而且要喝就只喝啤酒,不搭烈酒),很少看晚上六點鐘的新聞。年輕人也不看,至少不會準時在電視機前看,不過倒可能會先用數位錄影機錄下來,或是之後再用筆電看網路串流的版本。年輕人還會固定上youtub一看影片。瑞秋去年秋天在鏡頭前抓狂的影片在網路上瘋傳後,十二小時內就有八萬次點選;不到二十四小時,竟冒出七種網路惡搞圖,還有人把瑞秋不斷眨眼、冒汗、口吃、呼吸急促的鏡頭剪接成短片,配樂則是把碧昂絲的歌〈醉愛〉(drunklove)重新混音。整支短片說的就是‐‐有個醉醺醺的記者,在太子港難民營做直播時突然起肖。三十六小時不到,這短片已有二十七萬次點選。
瑞秋朋友不多,仍一致幫她打氣,說外面不會有那麼多人認得出她,她想得太嚴重啦;又說,網路時代嘛,原本就會有新的內容不斷冒出來,瑞秋大可放心,很多人看過這支短片沒錯,但最後不會有什麼人記得。
然而,若要說這酒吧裡不到三十五歲的客人,有半數看過這短片,應該也不為過。這群人看片時搞不好已經嗑了藥喝了酒,所以乍看一名單身女子戴頂棒球帽,在酒吧看報紙,應該聯想不到短片中的女人。可是話說回來,說不定其中有幾個人,看那支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