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5 頁)
,故又有“井鹽”和“礦鹽”的合稱——“井礦鹽”,或泛稱為“礦鹽”。
食鹽是維持人體生理正常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成人體內一般約含鈉90 g、含氯85 g,大部分存於體液中。鈉對肌肉的收縮、心臟的搏動、血液的流通、神經資訊的傳遞、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體液的酸鹼平衡等都有重要作用。氯既有維持人體內酸鹼平衡和滲透壓平衡的作用,又是胃液中電解質的主要陰離子,能促生鹽酸,幫助消化。成人每天一般需要攝入5~8 g食鹽。
人體如果缺鹽,輕則倦怠乏力,淡漠無神,起立時暈眩;重則噁心嘔吐,痛性肌肉痙攣,水腫,血壓下降;極重則木僵,噁心嘔吐以至昏迷,血壓進一步下降或不可測知。
食鹽除作調味品外,尚有調理作用和藥理功能:食鹽水浴可治療皮疹、風溼、慢性貧血;肺出血時可服數克鹽水止血;在水銀、溴、碘、鉻等中毒時,服食鹽水可解毒。
中國是世界產鹽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地區煮海為鹽據考證最早起源於山東半島膠州灣一帶,開始於炎帝時期。此法一直延續到明清之際,逐漸過渡到用灘曬法制海鹽。
湖鹽的生產至少從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開始,即用人工鹽田曬制石鹽的生產方法,春秋戰國時代“肇始於山西解池”(即今運城鹽湖)。
井鹽的生產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代,公元前256~前251年李冰為蜀守時已採用鑽井汲滷煎鹽方法開採利用今四川省雙流、成都一帶的滷水礦。
中國礦鹽(亦稱岩鹽)的生產歷史只有數百年,先是從地面或地下直接採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雲南省石羔井開始採用斜井開採,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四川省自貢鑽出第一口岩鹽井,注水溶解後汲滷製鹽,為鑽井水溶開採法的雛形。另外,在西藏芒康縣、鹽井縣一帶廣泛出露鹽泉,利用鹽泉“汲滷熬鹽”已有數百年曆史。
。 想看書來
鹽類與人類文明的關係(2)
我國最大的鹽礦省為青海省,保有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80%;此外四川、湖北、雲南和江西等省鹽礦資源亦極豐富。青海省的這一特性或許能夠部分揭開為什麼新石器時期早期最發達的地區就在青海附近一帶。
我國鹽礦資源基本分佈狀況是:東部海鹽,西部湖鹽,中部井礦鹽。我國是世界上湖鹽礦產資源極其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 想看書來
西部仰韶文化興衰(1)
許多人探討中國仰韶文化的興盛與衰落之秘。我認為這個探討必須在正確理解人類文明尤其是中國文明起源的基礎之上進行才有可能獲得進展。我的看法是,仰韶文明的興衰因為地球地理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也就是與東亞的地理大改觀可能有直接的聯絡。
仰韶文化位於今天中國最貧困的西北乾旱高原山區,讓許多人驚訝不已。為什麼幾千年前該文化曾經會繁榮於此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一旦瞭解古往今來的滄海桑田,一切就會變得容易理解。
仰韶人曾經生活在距離海湖不遠的地區,但在大約4000年前這個時期,地理環境與他們長久適應的環境發生了斷裂。海岸從地理“大斜線” 東移,同時又沒有及時得到來自中東的技術更新,在與具有海洋背景支援的東部文明碰撞中,仰韶文化終於消失於歷史的舞臺。
在中東地區也奇怪地經歷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文明南移現象,從土耳其以及兩河流域南推至稍微後期的埃及。這些都可能也與全球氣候變冷有關。大象、鴕鳥等隨著這個氣候的變化從中國北方南撤,河南、河北現在都沒有了大象,如今他們只生活於雲南省一帶。以往適合農業生產的北緯40℃地區,後來在北緯30℃也可以,所以埃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