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母不敢認女的原由(2)(第2/5 頁)
個比碗口還大的洞,把備好的杈頭木一根根地按地勢高矮擺放豎立起來,統一調整好水平直後,用石塊和泥土填進洞裡,把杈頭木的根部填充埋壓得紋絲不動,這些杈頭木便成了曬臺的一根根頂樑柱。頂樑柱樹立了起來,便在丫口上架橫木。一根根地架好橫木,調好水平直,用鐵線或藤條綁紮緊。待第一層橫木架空完畢,又在這層橫木的上面交叉垂直地再架上第二層相隔尺許寬的橫木。兩層橫木縱橫交錯架好後,用鐵線或藤條再次綁紮穩妥,可就砍來大楠竹劈成竹片,修好後一片片地鋪開上去,又綁紮得雷打不動。就這樣,一座十幾個或幾十個平方米的竹榻曬臺便算是馬到功成了。
須知,小時候的農村還沒得溫飽生活,沒有鋼筋水泥結構的平頂房可曬米糧,家家戶戶必須在門樓前搭建一座或大或小的竹榻曬臺,否則,凹凸不平的山旮旯裡,將沒有一席曬米之地。
這樣的一座曬臺,等到夏糧收上,白天便可以在竹榻上開啟竹蓆,曬著五穀雜糧,夜晚還可以聚上自家人或來打消的鄰居們或躺或睡在上面講古乘涼,打發消磨著苦悶的長夜。
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晚上打消找樂唯一的可去處就是一座涼風習習吹送的竹榻曬臺。吃罷晚飯,踩著“飯罷剛放碗\/過鄰居巡環\/哪家未關門\/打消進去玩”山歌聲,男女老少一齊來,一方竹榻曬臺一瞬間便成了暫時忘卻煩惱的樂土。
老人抽旱菸,年輕的小夥子在大媽大婆的教授下,嘹亮地唱響山歌。竹榻曬臺上的大人們講古笑鬧,曬臺下面的小孩子們也奔跑起來,追趕著層角路邊遊走的螢火蟲。累了困了,便跑上曬臺去,仰躺在老人們的中間或懷裡,有時候數著天上的星星,有時側耳傾聽著從山崖上傳來的蛤蚧的高叫聲,更多時侯是纏著搖蒲扇的大媽大爺講故事……
人們在竹榻曬臺上講古乘涼,姑娘或小夥子們就纏著大伯大媽教他們唱山歌,每當這時候就有很多村裡叔伯嬸嬸們就唱著同樣的一首山歌趕來:
晚飯未洗完
過鄰舍去逛
哪家未關門
就進去耍頑
聚攏而來的男女人們就在這句山歌的引領下,開始了教授青年男女們學習對山歌,往往就是男的一邊,女的一邊,雙方一句一句地對唱起來,有時對不起了或是對不對了,就男女又說又笑,討論著這句對得情義過輕了回答不了問題,哪句又是自編的太拗口了不通暢……
袁佳怡的父親就一邊唱歌,就一邊耳朵傾聽竹榻曬臺下面的動靜。因為白天在竹榻曬臺上面曬玉米穀物,每晚收進糧倉去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掉落一些到竹榻曬臺下面的草叢後亂石堆裡,是夜這個時候就有很多老鼠出來,到竹榻曬臺下面的草叢亂石堆找穀粒米粒吃,這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趁著老鼠興奮地啃著穀粒米粒之時,悄悄爬出來的毒蛇,也猛地逮住了老鼠,把老鼠當做它的美餐……
被毒蛇咬住的老鼠就沒命的“吱吱吱”亂叫,每當這個時候,父親就立馬反映過來,迅速地拿來煤油燈照著,跑到老鼠叫嚷的地方找蛇,每每這個時候,赤膊的父親就靠著一張掛了肩上用來擦汗以及趕蚊子的毛巾,摁住了蛇頭,把一條兩三斤大的蛇抓到了手裡……
夏天炎熱的天氣裡,父親只要聽到屋裡水缸下,或屋外小水溝裡,一聽到有蟾蛙的叫聲,他準能猜出是什麼蛇在吃蟾蛙,他只靠一張擦汗的毛巾,出去一下子就能逮住了吃蟾蛙的蛇。
這些蛇,有時是沒有毒性的菜花蛇,有時是“銀環叫不應、五步救不回”的銀環蛇、五步蛇或者是口吐蛇信呼呼生風的過山峰……
父親一抓到蛇,準是叫一聲“小小丫,快拿個竹榤來,裝蛇的竹榤啊!”
“唉,知道了,爸爸!”小小丫袁佳怡就蹦蹦跳跳著扛著個比她還大的竹榤來到爸爸面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