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2 頁)
我的記憶中,這之前,林徽因從來沒有寫過這樣拙劣的詩句,這之前,林徽因也從來沒有寫過這樣令人從心底震動的詩句。
鳳凰可以涅磐,這首詩讓我看到了一個粗頭亂服的林徽因,而王國維的話是&ldo;粗頭亂服,不掩國色&rdo;。
一個一生唯美而清高的女子,怎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呢?
我的理解,此時林徽因的詩不是給讀者或者文人們看的,她的詩從自己的心中來,給的是那些永遠不會回來的親人和朋友。
中國的女子,往往在最困難的時候表現出讓世界震驚的堅毅,用她們的溫柔為苦難帶來一絲亮色,而她們忍受痛苦和磨難的韌性,讓男子也為之動容。
患病的林徽因,在病榻上繼續她的工作,而當有人問林先生 -- 如果日本人打到重慶怎麼辦?
林先生回答道:門外不就是揚子江?
醫生評價,林徽因的生命力旺盛驚人,她從死神手中爭回了五年的時間。
也許,沒有這五年,就沒有今天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了。
我彷彿看到一個收起釵環的布衣的林徽因,依然美麗,依然睿智,從一個小女子的身影后沉靜的走來。
林徽因。
[完]
?
2006-01-24 10:54:54
大 中 小
在中國近代史上,蔣百里,是一個忽隱忽現的名字,這個孤獨的將軍不是共產黨,也不是國民黨嫡系,資格比蔣介石老,才華橫溢卻又堅毅不撓,他的《浙江潮》,他的智鬥墨索里尼,他在保定軍官學校校長任上的自殺,他的日本太太左梅女士,他的女婿錢學森,他的副官蔣緯國,他所著《西方文藝復興史》無一不帶有傳奇的色彩。
在日本老一輩人中提起這位蔣方震將軍(蔣百里名方震,以字行),他的名氣比在中國還大,日本人記得他的《國防論》,他的抗日戰略理論,在這位只講武不動武的陸軍上將面前,他們說:&ldo;一個蔣百里就兩次打敗了整個日本陸軍&rdo; -- 第一次,蔣百里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時候,輕鬆奪魁,在所有日本畢業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劍帶走了,而他的這些同學如荒木貞夫等恰好是太平洋戰爭中日本陸軍的主要將領,第二次,八年血戰之後,看百里將軍的抗戰理論,日軍恰似按照將軍的指揮,老老實實的自東向西,前進到湖南,而後陷入中國泥沼式的持久戰中不能自拔,直到戰敗。戰役上,中國失利的例子雖多,戰略上,日軍的失敗早已註定。
他在《國防論》和其他著作中闡述的對日戰略,歸納起來有三,第一,中國對日不懼鯨吞,乃怕蠶食,故對日不應步步後退,而要主動實施全面抗戰,化日軍後方為前方,使其無暇消化佔領區,從而使日本無法利用佔領的地區提高戰力;第二,主動出擊上海日軍,迫日軍主力進攻路線由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的南北路線改為沿長江而上的東西路線,從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與湖沼地利,抵消日軍兵器訓練方面的優勢;第三,以空間換時間,行持久戰,透過時間的消耗拖垮日本,具體做法為將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稜線,即湖南四川交界處,和日軍進行相持決戰。
事實上,蔣百里雖然在1938年早逝,中日的戰爭發展,恰恰按照他的預料進行,反映了他對兩國實力與戰略態勢的準確把握。他在逝世前不久發表的文章中,更擲地有聲地提出了今後中國對日戰略的指導方針 -- &ldo;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它講和!&rdo;
這樣的一位傳奇將軍,其生平或值得一觀。
蔣百里一生是一個職業軍人,他致力於國防軍的建設,並且為此投入了畢生的精力。以他的軍事才華,如果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