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2 頁)
如果在世界範圍來看,對比德國,英國,美國的各種戰車,這種袖珍坦克戰鬥力相當差,尤其是裝甲薄弱,幾乎在任何反戰車炮面前都不堪一擊。但是,在中國戰場,它卻橫行一時,因為中國軍隊裝備太差,前線部隊普遍裝備的最重型武器就是迫擊炮,如果有防戰車炮,那簡直就是寶貝(在淞滬,南京,徐州,武漢,太原諸戰役,被中國戰防炮擊毀的九四式坦克相當多,可惜大多數時候中國軍隊手中沒有這種武器)。中國軍隊最普遍裝備的捷克式77毫米機槍,只能在它的裝甲板上擊出5-6毫米深度的凹坑,無法將其擊穿。因此,面對幾乎只有步兵武器的中國軍隊,這種九四式輕型坦克還是有很大的威力。此外,它的越野能力不錯,比八九式中型坦克更活躍。
徐州會戰中的九四式戰車,可見這種輕便的戰車在中國地形複雜的地理條件下,確有獨到之處。
說來令人慨嘆,如果35噸的九四式只能叫豆戰車,那中國軍隊頗為自豪的第一種戰車,15噸的維克斯水陸兩用戰車,又該叫什麼呢?
中國稅警總團(孫立人部?)使用的15噸維克斯水陸兩用戰車
從畫面上,可以看到這輛坦克的履帶被毀,九四式的履帶纖細,正是它的薄弱之處,中國軍隊的地雷,迫擊炮,集束手榴彈等都能夠對它構成威脅,事實上,對畫面上這一戰的考證證明,這輛日軍坦克,正是被中國軍隊的集束手榴彈所摧毀。
抗戰後期,隨著中國軍隊反戰車武器的增強,九四式從裝甲和火力上都漸漸招架不住,逐漸離開了作戰一線,這是日軍送給汪精衛偽軍作為教具的九四式戰車。
那麼我們看一下畫面上中國軍隊的情況。
坦克的側面,可以看到沖開的鹿砦和鐵絲網,顯然這次戰鬥發生在日軍坦克突擊中國軍隊陣地的過程中。中國戰場兩軍對戰車的使用都沒有達到閃電戰,坦克決戰這樣先進的水平,戰車的指標也較為落後,雙方都將坦克用於掩護步兵的衝擊,算是亞洲戰場的一種地方特色。
畫面上共有十四名中國軍人,可以看到其中兩人已經戰死,四人正在遭到日軍射擊而或死或傷,而其餘戰士雖然裝備簡陋,卻無一人退卻,都是面向日軍的炮火,向敵人的坦克猛撲。
真我中華好男兒本色。
第一個感覺,我曾經認為這支剽悍勇猛的軍隊是八路軍,因為他們那種打扮,太符合對八路軍的一貫引向了。然而,很快我就打消了這種看法。這支部隊服裝整齊,裝備精良,如果是八路軍,必然是八路軍的主力部隊,但他們卻沒有八路軍必備的臂章,而從他們的服裝來看,這些戰士穿的上衣較長,正是國民黨軍抗戰前期普遍穿著的冬季軍裝式樣。
身著冬裝的國民黨軍,注意其軍衣的長度
大多數戰士手中的武器,正是國民黨軍典型的漢陽造步槍。倒在地上已經戰死的那名戰士的步槍,槍託帶著漢陽造典型的特徵。
那名從正面撲向敵人坦克,不幸正被敵軍擊中的戰士,手中掉落的槍更比較特別。這支槍沒有刺刀,長度較短,形狀很象一支衝鋒鎗,而又比較怪異。我的分析,這正是一支富有中國軍隊特色的德國造毛瑟衝鋒手槍!德國毛瑟手槍,就是我們常說的駁殼槍,中國曾大批從德國進口這種槍枝,這種槍的一部分使用奇特的槍套盒,與槍組合後可以作為槍託,從而把手槍作為衝鋒鎗使用。這種毛瑟衝鋒手槍(又叫手提機槍),只有中國廣泛使用。
毛瑟衝鋒手槍,可以將其與畫面進行對比
畫面右下方,可以看到一名中國戰士正準備向日軍坦克投擲手榴彈,注意手榴彈的形狀,這是一顆木柄手榴彈,本來是用來對付步兵的,裝備不足的中國軍隊卻不得不用它來對付坦克!中國軍隊當時普遍裝備兩種手榴彈,一種是鞏縣兵工廠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