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哪有不捱罵的導演(第1/2 頁)
批評致青春的聲音並不少,尤其是那些真正意義上,為了自己的青春走進電影院的都市清流,
而從孟輕舟的角度,他們的看法沒有錯,電影本身就有不小的瑕疵。
生於胡趙兩代的大學生,校園民主風潮沒有趕上,資訊爆炸時代也已錯過,我們在精神和物質上或許更顯卑微,但絕不討厭。
富學生不炫耀,窮學生有尊嚴。
他們有自己的清規戒律,抽菸、泡吧、打架、,並不是不會發生,但都在少數人的剋制中進行,也永遠不可能佔據我們生活的主流。
因為我們懂得禮義廉恥,知道大學生三個字的表徵。
我們不會擅自闖入異性宿舍,就算沒有宿管大媽攔著也不會如此猖狂。
我們更不會糟蹋糧食,儘管此時物價真的很低,以致於我至今認為一頓飯超過六塊就是奢侈。
校園生活可以藝術化、戲劇化,但絕對不能弄得逼格沒有上限也沒有下限。起碼那個時代走進任何一片校園,分貝和溫度都會低上些許。
如果每一部韓劇都充斥著姐弟,失憶,治不好,不透過三星和現代廣告的植入你都不知道是李承晚時代還是李明博時代,那任何一個健康正常的韓國人站在你面前你都會有莫名的喜感。
潘安智的大銀幕處女作,引發的關注和討論,比之孟輕舟的失戀33天更加的熱烈!
不管是人家故意挑刺,還是真實反饋觀影體驗,致青春在電影中的缺點被無限放大。
說是懷舊,演員們確實也拿著舊讀者走來走去,教授會告訴大家關掉“bp機”。
可是他們穿著不符合那個時代的衣服,還說待會去唱“k”小時候那玩意是叫“卡拉ok”的。
校園裡掛的橫幅倒是很有九十年代的氣息,但人物的臺詞卻並沒有任何時代的標記難道這是透過一系列穿越表現青春的永恆性?如果是的話那也只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至於臺詞,它真的可以放在任何一個時代,因為反正這不是正常人類說的話。
有誰會動不動的發表人生感想,有誰會在遇到初戀情人的時候來一句:“我想過很多次我們會如何重逢,但沒想到是在這種情況下。”
文藝範話劇腔不是不可以,但這需要整部片子的風格來配合才不會令人覺得突兀,不幸的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風格時而寫實時而超現實時而鬧劇,並不統一,無法壓住這種臺詞,因此只是覺得說著這些話的人物都是裝逼犯而已。
看到這篇影評的時候,潘安智有些不樂意了,拉著孟輕舟和祖風大晚上的,出去找酒喝。
“風哥,你覺得致青春怎麼樣?”
潘安智當然不會問孟輕舟了,劇本都是他寫的,難道他會說自己差?
祖風本科讀的是北電錶演系,研究生卻讀的是藝術碩士,也就是fa,以藝術為主,包括各種藝術理論、藝術創作與藝術研究。
藝術碩士學位fa是全球性的,國際認可的藝術領域學位。
電影鑑賞能力,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老潘找他的原因。
可他卻沒想到,一般學藝術的對致青春這種偽文青性質的電影,是最沒有抵抗力的。
“青春是什麼呢?是亂糟糟的宿舍,是室友之間的小嫌隙,是樓道里永遠被佔用的電話,是掛滿一宿舍滴著水的衣服,是想打架的荷爾蒙,是情竇初開的青澀,是佔不到座位的自習室,是午夜的收音機,是小禮堂的尖叫,是羞澀的錢包,是看不完的碟片,是啤酒和搖滾樂,當然也包括懵懂的性。”
“在致青春裡,我看見的是勇敢無畏的心!”
“老潘,電影拍得很好,別管那些酸不拉幾的話,咱賺錢了不是!”
這也是孟輕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