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第1/2 頁)
借問觀世音,因何不肯去?
為渡大中華,有緣來此地。
如此看來,普陀這千餘年來的佛教名勝之地,是由日本人創始的。可見中日兩國人民自古就互相交往,具有密切的關係。我此次出遊,在寧波天童寺想起了五百年前在此寺作畫的雪舟,在普陀又聽到了創造寺院的慧鍔。一次旅行,遇到了兩件與日本有關的事情,這也可證明中日兩國人民關係之多了。不僅古代而已,現在也是如此。我經過定海,參觀魚場時,聽見漁民說起:近年來海面常有颶風暴發,將漁船吹到日本,日本的漁民就招待這些中國漁民,等到風息之後護送他們回到定海。有時日本的漁船也被颶風吹到中國來,中國的漁民也招待他們,護送他們回國。勞動人民本來是一家人。
不肯去觀音院左旁,海邊上有很長、很廣、很平的沙灘。較小的一處叫做「百步沙」,較大的一處叫做「千步沙」。潮水不來時,我們就在沙上行走。腳踏到沙上,軟綿綿的,比踏在芳草地上更加舒服。走了一陣,回頭望望,看見自己的足跡連成一根長長的線,把平淨如鏡的沙面劃破,似覺很可惜的。沙地上常有各種各樣的貝殼,同遊的人大家尋找拾集,我也拾了一個藏在衣袋裡,帶回去作紀念品。為了拾貝殼,把一片平沙踩得破破爛爛,很對它不起。然而第二天再來看看,依舊平淨如鏡,一點傷痕也沒有了。我對這些沙灘頗感興趣,不亞於四大寺院。
離開普陀山,我在路途中作了兩首詩,記錄在下面:一別名山五十春,重遊佛頂喜新晴。
東風吹起千巖浪,好似長徵奏凱聲。
寺寺燒香拜跪勤,莊嚴寶島氣氤氳。
觀音頷首彌陀笑,喜見群生樂太平。
回到家裡,摸摸衣袋,發見一個貝殼和一根紫竹,聯想起了普陀的不肯去觀音院,便寫這篇隨筆。
十二 萬物皆靈
蝌蚪
一
每度放筆,憑在樓窗上小憩的時候,望下去看見庭中的花臺的邊上,許多花盆的旁邊,並放著一隻印著藍色圖案模樣的洋磁面盆。我起初看見的時候,以為是洗衣物的人偶然寄存著的。在灰色而簡素的花臺的邊上,許多形式樸陋的瓦質的花盆的旁邊,配置一個機械製造而施著近代圖案的精巧的洋磁面盆,繪畫地看來,很不調和,假如眼底展開著的是一張畫紙,我頗想找塊橡皮來揩去它。
一天、二天、三天,洋磁面盆儘管放在花臺的邊上。這表示不是它偶然寄存,而負著一種使命。晚快憑窗欲眺的時候,看見放學出來的孩子們聚在牆下拍皮球。我欲知道洋磁面盆的意義,便提出來問他們。才知道這面盆裡養著蝌蚪,是春假中他們向田裡捉來的。我久不來庭中細看,全然沒有知道我家新近養著這些小動物;又因面盆中那些藍色的圖案,細碎而繁多,蝌蚪混跡於其間,我從樓窗上望下去,全然看不出來。蝌蚪是我兒時愛玩的東西,又是學童時代在教科書裡最感興味的東西,說起了可以牽惹種種的回想,我便專誠下樓來看它們。
洋磁面盆裡盛著大半盆清水,瓜子大小的蝌蚪十數個,抖著尾巴,急急忙忙地遊來游去,好象在找尋甚麼東西。孩子們看見我來欣賞他們的作品,大家圍集攏來,得意地把關於這作品的種種話告訴我:「這是從大井頭的田裡捉來的。」
「是清明那一天捉來的。」
「我們用手捧了來的。」
「我們天天換清水的呀。」
「這好象黑色的金魚。」
「這比金魚更可愛!」
「他們為甚麼不絕地遊來游去?」
「他們為甚麼還不變青蛙?」
他們的疑問把我提醒,我看見眼前這盆玲瓏活潑的小動物,忽然變成一種苦悶的象徵。
我見這洋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