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第2/2 頁)
日,蔣介石任命馮玉祥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負責上海對日作戰。同時電令京滬警備司令兼前敵總指揮張治中對日軍發動總攻擊。自此,中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面籠罩在戰火硝煙之中。[30]
8月15日,日本政府動員兩個師團派往中國,並成立作戰大本營,中日戰爭機器全面開動,就此踏上了不是魚死就是網破,不分勝負決不罷兵的不歸路。
8月17日,國防參議會最高會議在南京召開,胡適、傅斯年、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等學界要人出席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傅斯年力主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以及平津重點大學,內遷長沙與南昌一帶城市暫避。這個請求得到了多數入會者的響應與支援,很快形成了政府決議。蔣介石受全民抗日激情影響,下定決心與日寇一戰。鑑於中國軍事力量最多可支援六個月的現狀,又希望在外交上得到英美等國的同情和支援,決定派胡適出使美國;蔣百里出使德國;孫科出使蘇聯,爭取國際社會同情與援助,壓制日本的囂張氣焰。
8月23日,日軍將領松井石根率領第三、第十一師團在吳淞登陸,日軍實力大增。
9月11日,日軍第九、第十三、第一○一等三個精銳師團抵達上海,與先頭部隊兵合一處向中國軍隊發動全線攻擊,中國守軍拼死抵抗。蘊藻浜、蘇州河之戰,雙方死亡慘重,成堆的死屍阻斷了航道,血流成河,浜水皆赤。
面對敵軍強大攻勢,中國軍隊副總參謀長白崇禧、作戰組組長劉斐等將領向蔣介石提出,淞滬會戰當&ldo;適可而止&rdo;,中日軍隊武器裝備懸殊,我軍不要再做無謂犧牲,應從長計議,命令各部向吳福線國防工事轉移。蔣介石躊躇再三,在攻守之間搖擺了幾天後,聞見從全國各地抽調的增援部隊正陸續到達淞滬戰場,遂決心與敵拼個你死我活。9月10日,蔣介石日記雲:&ldo;各部死傷大半,已覺筋疲力盡,若不支撐到底,何以懾服倭寇,完成使命也?&rdo;[31]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