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3 頁)
有士子某,屆口試期日,赴試甚早,晨十鍾即至眾議院守候,徘徊門外,閒觀牆上佈告,見有數人於卷內,因自署其名均已被擯不錄,蓋試場規則,系用糊名式。暗中摸索,苟於卷內稱名,則疑預通關節,春光洩漏,自貽伊戚,亦可謂弄巧成拙矣。徘徊場外,久不得入。天氣既漸和煦,正午太陽,炙人甚熱,乃詢警吏可入內休息否。警吏以為可,並索卷票為證,乃入,入後有警吏前導,延至休息室。又坐一時許,有招待委員翩然入室,有識之者,多起脫帽為禮。某詢於眾,知為內務部張長植,其人蓋一藹然儒者也。未幾一鍾已過,坐中人閒談,幾忘有考試之事。忽聞鈴聲琅琅,處長吳笈孫一手握鈴,一面高聲禁止眾人喧譁,眾人肅然起立,遂即按牌唱名,魚貫入場。當未入場時,眾人互言謂口試系學識經驗器宇三者並重。一般揣摩風氣之流,似早預聞此語,故有年過七十,鬚髮斑白,此次均效唐紹儀岑春暄故事,草無餘。有年未三十,恐以不及格被擯者,則均預留寸許短髯,作流行洋式,以冀投機。不料試驗資格中三十歲以上五字,竟有如是奇效,是亦民國考試一種趣聞。第一牌點名既畢,眾人均按次入座,朱委員長自外入,應試者聽候唱名,以次至臺前,預備問話。其時間長者約五分鐘,其時間短者約一二分鐘。大約曾任縣知事及辦過地方公務者,問話較多,若僅有學堂畢業或曾在中央為某官者,則問話甚為寥寥。問話畢,入休息室。約一二分鐘,再由警吏延入試場,場中有試驗委員數人,問話較多,然亦不甚窮究底蘊也。
考試知事政府注重老成一派,不料某屆二場考試將畢,竟查出黨人二人。迨往逮捕,早已聞風遠揚。有此事實發生,委員長朱啟鈐益為注意,場內加添警兵偵探,嚴為訪察。第一次口試,凡身著華麗衣服,雖答對如流,公事嫻熟,皆不取中。後試者有鑑於斯,均易以寬袍大袖之布衣,做出老成態度,以迎合主試委員之心理,故眾議院門前,又覺生出一種寒酸氣象矣。
第一屆知事試驗之總榜揭曉後,畢業生落第者頗多。有學生六百人,上書朱總長,語甚憤懣,錄其原呈,以見梗概,為呈請刪改應試資格以恤下情事。竊讀民國二年十二月二日,以大總統命令國務員全體副署頒布之知事試驗暫行條例第二條所定應試資格,以三年法政畢業者列諸第一項,皇皇明令,在人耳目,議者均謂政府誠心求才,重新整理政治,故學生來應試者獨多。迨經第一試、第二試揭曉,又居然多列前茅,方謂政府未始無誠。孰意一經口試,大反前案,凡錄取者儘是有經驗之老人,學生等均以未曾做過前清十年亡國大夫,年齡未達五十歲,離死期尚遠,竟不能邀口試委員之青睞,而概遭擯斥,或儕於丙等之列,實非意料所及也。政府須知學生等遠道來京,大非易易。其中寒苦之士,十居八九,多系典衣賣地,始得湊集川資,來京應試,詎料盡受其騙。夫政府既抱定人惟求舊力排新進之方針,即不應規定畢業資格,今條例若彼,而考試若此,果何以見信於天下?在政府只圖開玩笑行詐術,而不知天下之士,莫堪其苦矣!為此請求政府大發慈悲,即將第一項資格刪去,以免後來者再受其騙,則寒士幸甚!全國學生幸甚!謹呈。
某屆甄錄試,場規頗不嚴密。試士往往於文思艱窘之際,輒從袖口或大衣內扯出史論及鄉會試闈墨等書,以助靈機。甄錄題目既極普通,而又有種種夾帶以便抄胥,故獲取者甚多。大眾以為上次既如此,下次不妨放膽,及至正試,希望愈切,夾帶亦不得不略為增添,免致枯腸失潤。孰知監試者惡作劇,場中巡視偏又加嚴,因夾帶扣考者二十餘人,內有現任知事二人,即時勒令出場,不得與試。聞有一人當題紙接到後,從腰間取出巨紙一束,細字斜行,密寫殆遍。不知所抄何書,方一展覽,為監場者窺見,遂來搜取,其人始尚強辯,以為並非夾帶,且以兩手按紙,不聽攫去,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