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2 頁)
先生於光緒初元隨侍讀學士何如璋出使日本,使事之暇,搜求舊籍。凡彼都所藏古代先秦佚書,靡所不訪,《日本訪書志》之作蓋成於是時。及遵義黎庶昌蓴齋,代為出使大臣,尤重先生。黎氏搜刻古佚叢書,所收舊本二十六種,均足以裨益多聞。顧先生自言謂所收之書不盡如原意,因黎氏自負通識,好自主張也。日本詩人如森槐南,經學家竹添進一,書家中村不折等均與先生往復論學。中村善畫兼喜作書,亦嘗問執筆法於先生。故日人至今言彼中六朝書派,自先生倡之也。
先生知名甚早,少時刻苦獨學,家貧授徒自給,中歲授霍山知縣,亦未到官。書名重於海內,富商海賈或奉幣請書,先生亦頗資之以自養。所見碑帖甚富。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評書》、《論字士》多宗之先生,在上海見之即席為糾正十數條,見者服其精博。張文襄興學兩湖以先生為鄂中老宿,甚禮重之。端忠敏尤服其碑板之學,舉所藏古今名人字畫、碑帖盡委先生考正題跋。與長沙王益吾、閣學先謙為同年至好,論學之書往來不絕。先生卒後一日,閣學猶以書抵先生京寓,考論《水經注》凡數百言,蓋不知先生已易簀也。卒時孫光隨侍在側,長君道存已前卒,次君只仲、三君秋浦聞訃後,均由湖北上海先後來京。先生家中食指眾多,常憂貧乏,惟藏書甚富,分存於上海北京者尚有數十萬卷。諸子亦頗能世其家學,總統恤令謂其學術湛深,著述甚富,碩德耆獻,海內知名,總括平生庶幾盡之。蓋自先生逝後,不獨湖北少一老輩,即東南耆舊亦凋零略盡矣。先生晚年,自號鄰蘇老人。
先生之病,實系中風。蓋與前此督辦浦口商埠事宜之沈秉同一病症。沈病終之前一夕,猶與友人宴談甚歡,翌日,乃不起。楊則於夜間出室便溺,溺已入室,遽爾長逝,亦可異也。按前清光宣之際,大臣壽終,多以中風。當時都中某報有插畫一幅,其圖狀已不可想像,第憶其所題字為&ldo;古大臣風&rdo;四字,以風字解,作中風之風,亦殊俊妙。今以沈楊兩公觀之,則此風猶被於民國也。
◎宋育仁軼事
宋育仁因主張復闢謬議,由江統領會同京兆尹,派人監護出京,直回四川本籍,茲有京師人士述宋育仁歷史者,詞頗右宋。然於老悖身世頗詳,茲特錄之,以質諸海內外之留心公是公非者。自復闢發生以來,外間知為勞乃宣劉廷琛所主張,勞有各種函件,新近發見,並有呈送國務卿請轉呈大總統之事。劉則於數月前辭謝禮制館時,曾洋洋灑灑,倡為復闢之先聲。至近日則此兩人者,皆不知其蹤跡所在,時適有大名鼎鼎之宋育仁,以嫌疑之風說,被逮於步軍統領衙門。以致全國人士,將此驚天動地之復闢案,移其眼光於宋氏,初則疑其與該案不無關係,繼則知其因事論事,不過因勞而發,初無何等之關係也,然於宋之為人,尚不得而悉,茲經詳細調查,分述如下:
幼年時代 宋育仁,四川富順縣人。少孤,育於伯叔,性沉靜,強記誦,終日手不釋卷。然於世俗人情及生產事業,殊不經意,以故人多以書笥目之。
科舉時代 宋既通籍得翰林,文名鵲起,值清光緒帝大婚,西太后還政,宋作《三大禮賦》,皇典贍,比於《三都》、《兩京》,見者嘆為有清二百餘年,得未曾有。其時潘翁諸名流,皆以王佐期之,清相李鴻章見之曰:&ldo;後生可畏。&rdo;因自指其座曰:&ldo;虛此待子矣。&rdo;然宋少年氣盛,凡有譽之者,皆無謝詞,以故人皆愛其才而又惡其傲也。
出洋時代 宋以國家辦理外交,輒不得端倪。自請於李鴻章,願為副使,得充英法義比大使駐英參贊。出都過津,李謂之曰:&ldo;子當得出使大臣,何苦屈就參贊耶?&rdo;既駐英,會中日甲午之役,中師大衄,清廷電駐英欽使購船於英,久不成,適宋與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