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3 頁)
鄉鎮企業全數佈局於&ldo;吃穿用&rdo;等民生產業,這也是以重工業投資為特徵的國營經濟的軟肋。農民們的技術幾乎都是&ldo;偷&rdo;來的,很多國營工廠裡的技術人員白天在工廠裡喝茶看報,到了週末,便卷著圖紙跑出城到鄉鎮企業裡兼職,他們被戲稱為&ldo;星期天工程師&rdo;。國營工廠裡的裝置和原材料被倒賣到農村,甚至連品牌也被以很低的價格租售給鄉鎮企業。176
農民們生產出來的食品、服裝以及腳踏車等,無法進入陳雲等人構築的國營流通體系。一年一度的廣州商品交易會是全國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大會,很多民營企業家日後回憶道:&ldo;我們沒有進場的資格,就用三種辦法,一是賄賂門衛混進去,二是從下水管道爬進去,三是在會場外擺攤自建一個非法會場。&rdo;第三種辦法催生出了所謂的專業市場,即農民在一些偏遠的農村或城鄉結合地帶自建各種專業性的交易場所,比如紐扣市場、編織袋市場、食品市場等。在浙江省,此類專業市場一度多達3000多處,平均每個縣就有30個,它們大多沒有經過政府的審批,經常遭到驅逐和沒收。在這些專業市場的周邊,因交易活躍而又哺育出相關的專業工廠,形成了&ldo;雙輪驅動&rdo;的產業格局和&ldo;一地一品&rdo;的塊狀經濟模式。177
隨著生產和貿易規模的擴大,鄉鎮企業主對金融的需求開始產生。根據當時的金融政策,所有銀行均不得向私人企業發放任何性質的貸款。1984年9月,在一家國營醫院當收發室工人的方培林在浙江省蒼南縣錢庫鎮辦起了新中國的第一傢俬人銀行‐‐&ldo;方興錢莊&rdo;。然而,這家錢莊只開了一天就被當地的農業銀行上門查封,從此民間金融只好被迫轉入地下,並滋生出一個非常龐大、鼴鼠式的地下金融市場。國有銀行對民間企業的歧視性政策持續數十年之久,2010年11月,渣打銀行發布的《中國新商幫中小企業融資生態調研白皮書》中指出,有超過四成的民營企業從未得到過銀行貸款,而八成貸款期限集中於一年之內,幾乎所有中小企業被迫&ldo;短貸長投&rdo;和依靠地下融資客。
在粗放經營、缺乏法律保護的環境中,民間經濟仍然令人吃驚地發展起來。到1986年年底,鄉鎮企業的總數已經發展到1515萬家,勞動力近8000萬,實現工業總產值3300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0,出現了&ldo;五分天下有其一&rdo;的格局,中國農民在城市之外新建了一個粗放草莽卻肌體強悍的工業化體系。1987年6月,鄧小平在接見南斯拉夫代表團時說:&ldo;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的收穫,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突然冒出搞多種行業,搞商品經濟,搞各種小型企業,異軍突起。這不是我們中央的功績……這是我個人沒有預料到的,許多同志也沒有預料到,是突然冒出這樣一個效果。&rdo;
中央政府的角色:放權與非均衡戰略
鄧小平的這一段話在日後被反覆引用,不少觀察家據此推匯出了一個結論: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是一場政府放任自流、無為而治的民間經濟運動。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政府在經濟增長中無所作為,它所推動的改革都以失敗告終。這在我看來,又是不盡準確的。真實的情況是,國民經濟的恢復是&ldo;中央充分放權、地方大膽主導,民間積極參與&rdo;的過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扮演了促進者和主導者的角色。
就中央政府而言,其策略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放權讓利;二是非均衡發展;三是&ldo;一手軟,一手硬&rdo;。
放權讓利的物件是國營企業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