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2/3 頁)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楊品泉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906頁。
[158]參見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1644‐1937)》,臺灣&ldo;中央研究院&rdo;經濟研究所1981年版。
[159]帕克斯・小科布林:《上海資本家與國民政府》,楊希孟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頁。
[160]費正清、費維愷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劉敬坤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846頁。
[161]張公權:《中國通貨膨脹史》,文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42‐45頁。
[162]陳雲:《陳雲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頁。
[163]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頁。
[164]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誇爾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謝亮生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頁。
[165]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遠東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頁。
[166]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頁。
[167]桂勇:《私有產權的社會基礎》,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頁。
[168]《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8頁。
[169]羅德里克・麥克法誇爾:《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二卷)》,魏海平、艾平等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9頁。
[170]周天勇:《現代化要對得起為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7月9日。
[171]劉小萌、定宜莊:《中國知青史‐‐大潮》,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頁。
[172]胡鞍鋼:《中國經濟政治史論(1949‐1976)》(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36頁。
[173]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伍曉鷹、馬德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頁。
[174]吳曉波:《吳敬璉傳》,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89‐96頁。
[175]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59頁。
[176]吳曉波:《激盪三十年(上卷)》,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頁。
[177]參見吳曉波:《農民創世紀》,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178]袁庚:《關於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問題的請示》,1978年10月9日。
[179]《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1980年7月15日。
[180]中國經濟的非均衡戰略的靈感,應該得自於匈牙利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亞諾什・科爾內,他在《短缺經濟學》一書中雄辯地論證了計劃經濟的&ldo;均衡性缺陷&rdo;,此書於&ldo;巴山輪會議&rdo;之後的1986年在中國出版,影響甚大。
[181]張五常:《中國的經濟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