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2/3 頁)
人階層壯大及獨立的同時,知識精英也被&ldo;釋放&rdo;到體制之外。在1905年,最重大的國內事件是廢除有1300年歷史的科舉制度,其決策過程非常匆忙,9月,張之洞、袁世凱等人會銜上奏,當月慈禧就下旨准奏。廢除科舉制一方面讓中國精英階層從落後、刻板的孔孟儒學中徹底解放出來,在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繫上向現代文明靠攏;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集權者失去了對全民思想及精英階層的控制。科舉制的廢除,熄滅了一代知識青年對帝國的最後一絲眷戀,精英階層從科舉的既定軌道中散溢位去,很快衍生了一股反對的、無從把控的力量。一個可比照觀察的事實是,1977年,中國進行改革開放之初,最早的一個變革措施就是恢復高考制度,將潛在的不滿及反對力量納入統治體系之內。在敏感的社會轉軌時期,一廢一復,頗可參研。
當商人與知識精英在體制的大門外&ldo;會師&rdo;之後,對既有權力結構的挑戰便成為必然。
立憲運動: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的選擇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洋務運動進入第三個階段,變革主題由經濟領域迅速地向政治領域推進。
1904年,張謇為張之洞起草《擬請立憲奏稿》,一時間&ldo;奏請立憲之說,喧傳於道路&rdo;,一場意在仿效日本的立憲運動拉開帷幕。也就是說,在市場化的經濟改革行至半途之際,政治改革的需求呼之即出。與此同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則試圖以武力推翻帝制,改良與革命開始一場驚險的較量。
在朝野的共同推動下,1906年9月1日,慈禧終於下達&ldo;預備立憲詔書&rdo;,同年11月,張謇等人在上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入會者都是一時精英。侯宜傑在《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一書中用大量的事實證明,體制外文人及商人階層是立憲運動最強大的推動力。在推動立憲的過程中,各級商會形成網路,並逐漸學會英國式商會的自治和民主管理。在預備立憲公會等組織中,商人佔明顯優勢。如侯宜傑所言,商人們認識到&ldo;今日中國之政治現象,則與股份公司之性質最不相容者也。而股份公司非在完全法治國之下未由發達,故振興實業之關鍵在於透過立憲確立法治,限制政權,保障民權來改良政治環境與政治組織&rdo;。149
在民間熱情被徹底調動起來的環境中,根本沒有做好心理和制度準備的中央政府處在了無比尷尬的境地。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朝廷一再拖延召開國會的時間,甚至以&ldo;明圖煽動,擾亂治安&rdo;的罪名查禁各地的立憲社團。民間失望情緒濃烈。1908年11月,光緒、慈禧在兩日內相繼去世,朝野失去談判的&ldo;最大公約數&rdo;。之後執政的&ldo;皇族內閣&rdo;全面排擠漢人大臣,武力彈壓各地的立憲請願活動。
就這樣,清政府儘管在經濟改革上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激進和開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則猶豫搖擺和缺乏遠見,它相繼失去了洋務派、維新派、知識分子以及工商階層‐‐幾乎所有群體的信任,顛覆式革命已成必然之勢。
1911年,清政府宣佈鐵路國有化。甲午之後,大興鐵路漸成熱潮,朝廷將之當成國策,民間看到巨大利益,國際資本也不甘失去機會,於是,鐵路成了各方爭奪和博弈的最大熱點。從1904到1907年間,各省成立18家鐵路公司,其中,13家商辦、4家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僅有1家為官辦,數以十萬計的民眾購買了鐵路股票。國有化政策對保護民間股份毫無考慮,政府只還給民間股東六成現銀,另四成為無息股票,也就是說,投資人不但沒有任何的投資收益,還承擔了四成的損失風險。在中國的現代化歷史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