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朕就辦三件事,罵人,罵人,還是罵人!(第2/7 頁)
國推廣開來,遇到了很多的難題,張居正的罵聲累計越來越多,最近京師也逐漸傳出了張居正要學王莽的謠言來,自然就有臣子上這種《近幸招權恣意疏》來抨擊張居正隔絕內外,僭越神器。
張居正真的要學王莽,還會推行考成法?
而這個重設常朝,就是張居正的應對之法,把小皇帝拉出來溜溜,也省的大家都說小皇帝被他哄騙了。
朱翊鈞搖頭小手一揮說道:“也行吧,他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幹壞事,天天懷疑別人幹壞事,他們若是閒的沒事幹,可以去種兩畝地,領點薯苗,研究下怎麼讓百姓吃飽飯!”
張居正心中升起了一種不太妙的感覺,因為他想起了皇帝訓斥萬士和的話,一句比一句誅心,恨不得把萬士和罵到自殺才罷休。
這次朝臣們非要皇帝出來見見臣子,每月召開一次朝會,到時候,那場面,怕是很難收拾。
張居正猶豫了下,他的確受到了很大的風力輿論壓力,但還是能頂得住,他俯首說道:“要不還是算了吧。”
“就這麼定了!”朱翊鈞確定了這個章程,說道:“召侍讀、侍講學士進殿講筵吧。”
萬曆元年十月二十三日,聖旨傳至大明京官六部衙門,宣佈每月三日為朝會時間,因為皇帝年紀尚幼,時間定為了半個時辰。
停擺了三十多年的常朝,突然就就這麼定了下來。
小皇帝似乎也樂意見朝臣,京官們無不歡欣鼓舞!
正統年間,明英宗上朝,每日只議論八件事,而且是指定人選,指定事件,明英宗也拿著小抄上殿,後來就成了定製,這皇極殿朝議,變得越來越流於形式,沒什麼實際效果。
大明不是沒有常朝,廷議就是常朝,每件事,九卿在內的二十七個廷臣商議之後,才會請皇帝蓋章。
所以這常朝從三天一次,慢慢五天一次,最後到了嘉靖二十一年,乾脆不開了。
十一月三日,宜:開業、打掃、裝修、祭祀、造畜稠、鋪路,忌:婚喪、交易、作死。
這十一月份正是寒冬時候,五更天起床本就是折磨人,還要候在承天門外,等到承天門開了門,大多數的朝臣還不能進殿避風,能進皇極殿只有百餘人。
在大漢將軍敲響了鼓吹動了號角聲後,承天門緩緩開啟,群臣自九龍丹陛,排成一排在搜檢之後進殿。
朱翊鈞一直在等,等到朝臣們都站好之後,他才坐直了身子。
“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群臣磕頭見禮。
朱翊鈞小手一揮,大大方方、嗓音洪亮的說道:“諸愛卿,免禮平身。”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馮保甩了下拂塵,吊著嗓子,宣佈萬曆年間第一次常朝朝會,開始了。
朱翊鈞手裡拿著一摞的奏疏,掃了一圈朝臣說道:“不急,先說侯於趙的《近幸招權恣意疏》,侯於趙來了沒?”
“臣在。”侯於趙趕忙出列俯首說道。
朱翊鈞看了看侯於趙,開口問道:“你在奏疏中說,去歲二冬無雪,今春夏少雨風霾,屢日雷霆不作,二麥無成,百穀未播。大江以北將有赤地千里之狀,你具體所說,這赤地千里,都是哪裡到哪裡發生了旱災?”
“具體到哪州哪府哪縣,朕要看看今年各地州府縣,有沒有報災逋。朝廷以仁政施天下,每遇災害,會蠲免兩稅。”
侯於趙站在皇極殿的正中央,一時間有點手足無措,他沉默了片刻說道:“臣是經驗之談,去年無雪,所以,今年必旱。”
朱翊鈞一聽,嗤笑一聲說道:“欽天監丞來了沒?去年沒下雪嗎?沒下雪按祖制,應該齋戒一月以敬天法祖,求來年生民有繼,朕怎麼沒記得齋戒一月?”
欽天監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