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1/7 頁)
朕真的不務正業正文卷第八十九章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張誠出差去南衙而後到月港等待海瑞回朝的時候,從南衙帶回來燒螞蟻的放大鏡,把東西變小的凸面鏡,而後兩塊組合之後,看得更遠,嚇得張誠以為自己開了天眼。
而後就誕生了一臺放在武英樓的千里鏡,雖然看不到千里之外,但是能看到數里之外。
很多宦官認為張誠能獲得前往松江府監督徐階還田事,是因為他獻上了寶物祥瑞,因為,小宦官開始搗鼓起了玻璃,為了燒玻璃,那真的是費盡了心思。
最終有了這間暗室,就在文華殿的偏殿內,用重重帷幕遮蔽,漆黑一片,唯獨只有一個小小的空洞,能露出光來。
而今天,朱翊鈞來到了暗室之內,雖然很暗,卻還能看得清楚彼此的輪廓。
張居正走進暗室的時候,看到了一束白色的陽光,打在了一塊三稜柱的玻璃上,穿過了三稜柱玻璃的白光,被分散出了七個顏色,打在了一張白紙上。
“這!”張居正極為驚訝的看著面前的景象,雨日共成虹,背日噴乎水,成虹霓之狀,都有水的存在,這三稜柱的玻璃可是大火烈焰而成,居然真的出現了彩虹!
張居正雖然對眼前的景象非常的震驚,他面色劇變,朗聲說道:“陛下,《尚書·泰誓下》曰:作奇技淫巧以悅。《禮記》雲: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
“奇技淫巧,雜耍之事,不易過於痴迷!”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最後一句,是孔夫子的話。
說的是子貢至漢陰,見到一個老丈在抱著一個瓦罐澆地,子貢問老丈,為何不用槔這種工具取水,而是要用瓦罐呢?
老丈說:有了機械,就會產生機巧之事,有了機巧之事,就會產生機巧之心,投機取巧之心生於心中,就破壞了樸素的天然品質。
內心的純淨樸素的品質,一旦被機心汙染了,就會想著怎樣投機取巧,爭名逐利,如此,心神就會不安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不能合道,最終被拋棄。
子貢聽聞之後,面色慚愧,無法回答。
老丈就是莊子,莊子揶揄子貢的話,是孔夫子的原話。
莊子在嘲諷儒家寧願用瓦罐取水,也不肯用機械,是費力而成效甚微。
可是,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這句話還是成為了後世儒學奉若圭音的話,成為了一道堅實而厚重的思想鋼印,結結實實的打在了中原王朝歷代讀書人的心中,雖然偶爾有人會對工巧之物極為感興趣,但是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科學體系。
科學,是一個用踐履之實利矛,刺破固有認知堅盾的過程。
即便是掌握了矛盾說的張居正,面對奇技淫巧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
馮保當即有些惱怒,這怎麼就是奇技淫巧了,分明就是祥瑞,只需士大夫們拿著各種天地異象作為祥瑞或者凶兆的詮釋,宦官們倒騰點小玩意兒給皇帝消遣娛樂,怎麼就該死了!
朱翊鈞笑著走上前去,又拿起了一塊三稜鏡,擋在了七彩光柱之上,經過了三稜鏡的拼合,七彩光柱,居然神奇的合為了一色!
白色。
朱翊鈞轉動著手中的稜鏡,將光打的四處散射,而後慢慢停下,將七色光轉為了白色,朱翊鈞的聲音略顯幽遠的說道:“夫子說: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夫子也說,欲速則不達。”
“可純白的光是七色光,七色的光是純白的光,先生以為呢?”
小皇帝在用純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