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邊軍持盾主堅守,京營持矛主攻伐(第1/7 頁)
朕真的不務正業正文卷第八十二章邊軍持盾主堅守,京營持矛主攻伐戚繼光不是逞強。
事實上,三鎮之地的矛盾更加複雜多變,比起已經出清舊賬,將老營移至南海子,遴銳選鋒的新京營,他在三鎮之地練兵的時候,要難的多的多。
朱翊鈞看戚繼光仍然不肯黑箱操作,非要按著名單來,也不再堅持,笑著說道:“反正總能見面,戚帥若是有為難之處,定要開口,權力如果不行使,如何有慶賞威罰之效?”
“日後戚帥有奏疏,就不用透過兵部,面聖的時候,直接交給朕就行,按祖宗成法,廷議的二十七廷臣,京營總兵官理當文華殿議事,考慮到戚帥戎事繁忙,有空便來,應來盡來,朕已經告訴了元輔先生。”
繞開兵部卡大將奏疏,讓武勳的奏疏能夠正常流轉,戎事繁忙可以不參加廷議,這就是朱翊鈞給戚繼光的支援。
“臣,謝陛下隆恩。”戚繼光沉默許久,君上待他實在是有些過於恩厚了。
皇帝給的兩個支援,已經不是一般的優待了。
譚綸去朝日壇參加春分祭祀,請假吏部不準,而後以譚綸咳嗽彈劾事兒,就在不久之前。
現在,戚繼光參不參加廷議,不歸吏部管了,京營完全對上負責。
“李如松,能不能爭取下?”朱翊鈞說了一句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戚繼光卻很明白的話。
晉黨在西北,李成梁在東北,雖然此時的李成梁還不具備典型的藩鎮特徵,還沒有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但是已經有了養寇自重的嫌疑,隆慶五年,對海西、建州女直的貢市,和宣府、大同的貢市,是一起設立的。
李成梁已經有了藩鎮特徵的基礎,而且非常有可能,會養寇自重,弛防徇敵,變成切實的藩鎮。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長子,而且從小熟讀兵書、驍勇善戰,如果能夠讓李如松成為忠君體國之良臣,更加確切的說,能夠離間李如松和李成梁之間的關係,遼東軍鎮藩鎮化的程序將大大減緩。
因為李如松是李成梁的繼承人。
繼承人和李成梁發生了路線上的衝突,李成梁在遼東的藩鎮化,決計不會那麼的順利。
戚繼光沉默了許久,才俯首說道:“陛下,無論是李成梁、馬芳、李如松、麻貴,他們都是陛下的臣子,無論他們想還是不想,這不是也不應該是他們能決定的事兒。”
這就是京營的作用,這就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意義:誅不臣。
既然十歲人主如此信任自己,將京營如此重要的差遣,想方設法的交給了他戚繼光,戚繼光,就不會讓陛下失望。
戚繼光失望的次數太多太多了,但是他從來沒讓期望落空,平倭就把倭寇徹底消滅,拒虜,就絕不讓虜口踏入關內一步,誅不臣,就絕對不會讓不臣的亂臣賊子活下去。
這是戚繼光的承諾!
打仗這件事,戚繼光自詡還是有些本事的,戚繼光征戰這麼些年來,但凡是和戚繼光為敵的倭寇和北虜,沒有一個差評。
陛下以皇帝的名義許諾,那麼戚繼光就以臣子的名義去守護。
“戚帥,所言有理。”朱翊鈞笑的很是陽光燦爛,戚繼光這個人儒雅隨和,但是不經意間,說出的話,霸氣外露。
關鍵是戚繼光的霸氣,是靠著戰績說話,底氣十足,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霸氣。
朱翊鈞就京營提舉將才的名單和戚繼光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討論,關於何人任職何事,戚繼光對答如流,每一個人擅長何事,都做了具體而詳盡的安排。
帥才。
朱翊鈞頗為鄭重的說道:“戚帥,朕有些奇怪,正德十二年,武廟親征韃靼,為何僅僅斬首級十六人,但是結果卻是,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