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趙匡胤後人(第1/5 頁)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十月十九日夜,月黑風高,烏雲密佈,北宋的皇宮內卻燈火通明。趙匡胤,這位四十九歲的皇帝,正與他的弟弟趙光義舉杯暢飲,兄弟二人談笑風生,看似一片祥和。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這一夜,竟會發生一樁離奇至極的蹊蹺事。
次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皇宮時,趙匡胤卻離奇地暴斃在宮中,他的臉上還殘留著昨夜的酒意,但生命的氣息卻已蕩然無存。這一訊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朝廷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
隨後,趙光義順利登上了皇位,但關於他謀害兄長趙匡胤的傳言卻開始在坊間秘密流傳。傳言中,那一夜的酒宴上,趙匡胤與趙光義之間的對話充滿了暗流湧動,而燭影搖曳中,似乎還傳來了斧聲陣陣。這一切,都似乎預示著趙匡胤的離奇死亡並非偶然。
按照皇位繼承的規則,趙匡胤的皇位本應傳給他的長子趙德昭。這位二十五歲的青年,早已成年,智商正常,且從十三歲起便擔任貴州防禦史,擁有豐富的從政和帶兵經驗。他無疑是接任皇位的最佳人選。
趙光義卻成功登上了皇位,這自然引起了天下百姓的議論紛紛。他們不解,為何趙光義能夠越過趙德昭,成為皇帝?難道他真的如傳言所說,是謀害了兄長才得以上位?
趙光義聽到這些議論後,心中自然是五味雜陳。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得來不易,也深知百姓心中的疑慮和不滿。
在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後,他的遺體被莊重地安葬於永昌陵。這片寧靜的陵墓之地,卻在一日之間被一位名叫苗昌裔的司天監攪動得風起雲湧。
苗昌裔,這位精通風水與星象的官員,一日登上了附近的山巔,目光如炬地俯瞰著永昌陵。他凝視著陵墓的風水佈局,突然之間,他的臉上露出了震驚之色,口中喃喃自語:“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
這句話在宮廷之中迅速傳開,如同一股暗流湧動。每一個字都如同沉重的石頭,砸在太宗趙光義的心頭。他聽到了這句話,心中湧起了一股強烈的不安與警惕。他深知,這句話預示著趙匡胤的直系後人有可能再次登上皇帝寶座,這對他的統治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於是,趙光義不得不採取果斷的措施。他暗中佈置,開始對趙匡胤的直系後人進行打壓。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這位趙匡胤的長子,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自盡身亡,他的死因充滿了疑點。
趙光義並未因此罷休。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在睡夢中患病死去,他的離世更是離奇至極,彷彿是一場夢境中的噩夢。趙光義的手段狠辣而隱秘,讓人不寒而慄。
趙光義終究還是心慈手軟,未曾將趙匡胤的第三代子孫斬草除根,這也為他自己的子孫後代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自那以後,趙匡胤的後代便如同懸在太宗子孫頭頂的一把利劍,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皇位。每當有風吹草動,他們的神經都會緊繃起來,警惕著任何可能的威脅。
熙寧八年,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冬日。北宋的首都開封,本該是一片歡樂祥和的元宵佳節,皇帝與民同樂,燈火通明。然而,宋神宗卻並未踏出皇宮一步。
他獨自一人坐在昏暗的宮殿內,面色沉重,眼前的奏摺彷彿成了他心頭的一座大山。他緊鎖眉頭,思緒萬千,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憂慮和不安。
究竟是怎樣的奏摺,竟能牽動皇帝的心絃,讓他情緒起伏不定?
那是一封匿名舉報信,字裡行間充滿了陰謀與詭計。信中,一個名叫朱唐的山東沂州(今山東臨沂)人,公然舉報同鄉的李逢企圖謀反。
正月十五的清晨,神宗皇帝翻開這份奏摺,眼中閃過一絲凝重。他的心跳瞬間加速,彷彿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握住。那份原本應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