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9 章 地理歷史農業7(第3/6 頁)
(清朝道光皇帝三十年)。
但我們自己根據華夏曆史氣候,竺可楨教授劃為四暖四寒交替變化:
1:第一個溫暖期:仰韶文化到商朝時期,年平均溫度高現在2c左右,一月溫度高於現在3到5c,農業發展非常迅速。
2第一個寒冷期:商末到西周後期,持續時期約200年;
3第一個溫暖期:春秋-東漢時期,持續時間數百年之久。
4第一個寒冷期: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持續近400年之久;
5第三個溫暖期:隋朝-北宋初年,暖期氣候走勢高到低過渡。
6第三個寒冷期:北宋-南宋中期,氣候由於變冷;
7第四個溫暖期:南宋寧宗-元中期,進入短暫的暖期氣候;
8第四個寒冷期:元末-清末:歷史上最漫長的寒冷期,橫跨兩朝之久】
朱元璋虎目微睜,瞅著暖冷一字脫口而出:老天爺生火做飯呢?
又蒸又涼的,是準備把他們搬上桌嗎?
說罷他神色忐忑地望著天幕,難道大明遭難遭得厲害?
房進笑道:【這四個寒冷期均處於黃赤交角較小時期(地心張角小),同時也是九大行星會合,嗯,就是武俠小說中的九珠連心的時候,正是穿越好時機啊!同學們】
陡然出現數個陌生字語,劉徹擰眉讓人先記下,不斷思慮如何圓漢
帝乃上天之子。
今天下民眾愚昧者眾多,若不拿出表示漢家乃天下正統,怕他的叔叔兄弟借後人言再來出七王之亂!
劉徹咬牙切齒地看著天幕:後人你可真會惹麻煩!
天幕重歸正題:【之所以這麼劃分也是為了更好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摸清災害規律及分佈特點。
比如處在小冰期的明朝,氣溫亦有冷暖交替之分:
明初到明宣宗宣德五年,冬平均溫度在-15c到-1c,氣候趨暖;
宣德六年到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冬平均溫度在-1c到-15c,氣候趨冷;
正德十六年到萬曆一十八年,冬平均溫度-15c到-1c,氣候趨暖;
萬曆一十九年到明末,冬平均溫度-1c到-15c,氣候趨冷;
只有摸清氣候與人類聯絡,我們才能更好地避開極端氣候襲擊,甚至利用氣候特點部署農業戰略】
漢
董仲舒費力地聽著天幕講述,他構建的天人感應中,凡人君為政有失,會使天地陰陽失調、五行失序,上天定以災禍譴告。
他提倡天人感應是為了讓人君內視反聽,正確判斷是非,達到‘知天’目的。
他聽天幕講述半晌,又覺得他天人感應並無錯,歷朝更迭幾乎應對了天象大變。
由此可見國家好壞能對應天象,只是想到天幕展出的數字比較,喬木乃天象關鍵之處。
但他要怎麼重新構架儒家理念?
什麼理念能讓陛下信服,讓天下人信服?
頭禿!
【小冰期形成原因還在進一步研究中,目前還沒有完全定論,天文學家表示:小冰期與太陽活動有關。
從元中期起太陽活動兩度變弱,太陽黑子數值變低,地球接受的輻射減少全球氣候降低,進入小冰期時期。
地質學家表示:小冰期由赤道附近的印尼亞薩馬拉斯火山爆發開始。
1257年(宋理宗寶祐五年)薩馬拉斯火山爆發出歷史最危險級別,直接改變夏季氣候,變得異常冰冷,使全球洪水不斷。
同時受爆發遺留物硫黃影響,次年歐洲冬季溫度升高,霜凍僅有兩天,而華夏氣溫下降07c到1c,西湖罕見結冰。
自薩馬拉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