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8 章 地理歷史農業6(第2/8 頁)
天幕頓了頓補充道:【森林存活率不是氣候變化全部因素,但也是重要催化劑】
唐
住在杭州錢唐施水巷的王從德靜靜地聽著神蹟講述,腦海中憶起在朝中時的史載:貞觀二十三年三月至冬不雨,至於此月己未人雨。
永徽元年,自夏不雨至七月。
永徽三年正月,以去秋至於是月不雨。
永徽四年,自三月至五月不雨。
原來後人把這叫乾旱鏈?
要如何破乾旱鏈保農事呢?
正沉思間就聽到小兒惟賢好奇:“耶耶,你著‘農家事略’會把天象之說寫進去嗎?”
王從德點點頭:“按神蹟所言,今天下氣候已是轉冷,若能讓農人多瞭解幾分天象農時,也是功德一件。”
房進翻到下頁地圖慢慢道:
【四千年前華夏是多林大陸,絕大部分地區都被植被覆蓋,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範圍,森林分佈開始變化。
先秦時期:關中平原、黃河中下游及淮河以北森林遭到砍伐;
隋唐時期:太行山、華北北部等山脈遭到砍伐;
兩宋:秦嶺、隴東南、江淮等地區遭到砍伐;
明清:江南深山、嶺南、雲貴高原遭到砍伐】
無數人仰頭望著空中代表森林的綠意消失不見,直到輿圖上剩下星星點點的綠意,有人感到委屈:“人活在世上總要吃飯燒水,總不能為樹木活活餓死吧?”
【一代代的累積砍伐,砍到明清時巨木好料缺得超級厲害。
萬曆時期楊應龍給朝廷進貢十七根大木料,被嘉獎升官。
甚至因好木料難尋,擁有森林地的雲貴黔地區,把木料買賣發展成地區經濟支柱。
但云貴黔地區木料難砍,運輸更難,清朝乾清宮著火缺木料維修,巨型木料難以入京,乾隆只能拆明陵應急】
拆明陵?
所有明朝皇帝瞬間怒火沖天:那個癟犢子掘朕陵墓?
同是皇帝一點規則都不講,還要不要臉了?
見到咱要剮了乾隆彈幕,乾隆氣得暴跳如雷:“朕怎麼不要臉了?朕拆你明陵那是情勢所逼,後來南方木料運到京城,朕不是給你重修了嗎?”
你們不謝朕給明陵拆舊蓋新也就算了,還汙衊朕!
秦始皇望著明清兩代帝王在天幕上你來我往,渾
() 身殺氣四溢:後世皇帝到底是些什麼玩意?
他的皇陵不僅要防盜墓賊,還要防皇帝?
房進結束小故事,把話重歸正題:
【真論森林承載線,古時人口數大體上在森林承載範圍內,在天災人禍的間隙中,森林總能找到機會恢復植被覆蓋率。
直到民國人口突破4億後,森林每況愈下,甚至跌破承載底線】
眾人慶幸,看,他就說了,砍幾棵樹而已,根本不影響大局。
話剛落音就被天幕打了臉:
【古代人口沒突破森林承載力,但並不代表對森林被破壞後沒有後遺症。
森林對氣候、生態非常重要,從土地而言,森林自帶的植物分佈,除阻止水土流失外,還會吸引到各類動物棲息。
而各動物又透過各自活動反哺大地,如蚯蚓、螞蟻讓板實的土地得以呼吸,狼、鳥等動物糞便作為肥力滋養大地。
土地得到肥力,喬木灌叢長勢更好,能吸引到更多物類平衡生態環境。
從氣候而言:森林光合作用時會吸收二氧化碳,減少大氣中的碳量,釋放相當的氧氣。
同時對氣溫進行蒸騰作用,降低氣溫溫度,這也是為什麼同是夏天,森林裡的氣溫要比裸露大地更涼快的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