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你們說今天是啥日子?是我和你娘結婚紀念日。67年前的今天,我和你娘拜堂成親,67年後,我們倆又登上了泰山極頂。」
我們聽了十分驚喜,此時才明白爹為啥選中這個日子登山。我和姐姐埋怨爹:
「你為啥不早說呢?讓我們也好好準備準備,慶賀慶賀。」
爹說:「還咋慶賀,登上俺心中最高的這座山,不就是最好的慶賀嗎?你們陪俺來,也算盡到了孝心了。」
壽墳 壽衣 打狗棍(圖)
爹把這口厚棺材讓給娘佔,娘逢人便說:「俺沒白跟當木匠的過了一輩子。」(1996年)
舊時50多歲的人,有點錢的,都為自己準備壽棺,人們往往對壽棺的厚薄看得很重,都希望死後能佔口厚棺材。爺爺60歲時,爹就為他準備了四寸棺幫的柏木壽棺,在當時便是最厚的棺材了。我記得,爺爺去世時,三天大殯,八人抬棺。棺材所經之處,人們都投以羨慕眼光。
爹孃對壽棺也看得很重。爺爺和爹經營了一輩子棺材鋪,剩下了兩口三寸棺幫的柏木棺材。爹對娘說:「再有人來買咱也不賣了。有句話叫『近水樓臺先得月』,咱也沾沾開棺材鋪的光,死了佔這兩口好棺材。兩口棺材一樣厚,咱倆也平等了。」不料,「文革」時,造反派把沒藏好的一口棺材拉出去燒掉了,另一口因放在一間閒房的角落,沒有被發現。這是棺材鋪裡的最後一口棺材了,爹連夜拆掉,用土坯將棺材板圍了個嚴嚴實實。「文革」以後,鄉村又時興打壽棺。爹把拆掉的棺材重新做好,說自己百年之後佔。
幾年後的一天,爹孃坐在炕頭上拉呱兒(閒聊),不知為什麼,爹想到了壽棺的事。他對娘說:
「哎,我說。」這就是爹要給娘說話的開頭語,「我尋思著咱家這口厚棺材,乾脆你佔得了。」
「我佔?」娘認為聽錯了,反問了爹一句。
「是啊!你來佔。你跟著我,吃了一輩子苦,受了一輩子累,還受了我一輩子氣,就應該佔一口厚棺材。我再做一口薄的自己佔。」
娘一聽,直搖頭:「那不行。我佔厚的,你佔薄的,那多不勻和啊。」
爹說:「怎麼不勻和,勻和。」
娘想了想說:「俺那棺材厚,抬著可沉啊!」
爹笑了:「抬著沉?到時候還用著你抬!」
幾天後,爹的幾個徒弟又給爹做了一口一寸棺幫的壽棺。娘摸摸爹讓給她的那口厚棺材,又摸摸爹新打的這口薄棺材,只說了一句話:「俺沒白跟當木匠的過了一輩子。」
棺材都有了,爹孃又開始商量著打墳了。原先堆著幾十座墳頭的祖墳地,在「文革」破「四舊」中已被剷平,成為外姓人家耕種的農田。爹卻能在裡面準確地判斷出原來每個墳頭的準確位置,然後在自己應該佔的位置上,打上他和孃的兩間石頭壘的壽墳。爹對石匠頭說:
「兩個棺材不一樣大,厚的大一點,薄的小一點。所以墳也要打的一間大一點,一間小一點。你們打好後,我再來看一下。」
爹為了節省點石材,竟把自己的那間墳打得小了一點。
墳打好了,再用土填平,這樣,誤不了人家繼續在上邊種地了。為了自己百年之後,後人能準確地找到壽墳的位置,爹特意在墳地的石堰上找到一塊容易辨認的石頭,從這塊石頭到自己壽墳的距離用步量一下,把數字告訴後代。
爹考慮壽墳時,娘開始為爹、為自己縫製壽衣。她說,趁還能拿針線,自己做,穿著合體,也免得給後人添麻煩。按家鄉風俗,壽衣必須五條衣領(即五件上衣),娘做了內衣、夾襖、小棉襖、大棉襖共四件。因還差一條衣領,娘便依照習慣,在大棉襖的衣領上再縫上一條,這樣便湊足了五條衣領。爹說五條衣領寓意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