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話·上 日食異兆(第1/3 頁)
仁壽,一個極盡美譽的年號,因去歲太史令袁充表稱日影漸短、白晝變長乃璇璣正位之福慶,皇帝尤信符兆之應,又恰逢新立太子,聞言便下令取日長之意以為年號,由是改元仁壽也。
改元后一月,朔日朝參時,皇帝正於殿上視聽朝政,忽日食當空,天地昏暗,朝野上下莫不震動。
因《左傳》有言“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而二月初一未至春分,豈非大災之兆耶?眾人大為驚恐,不由得想起半年前的一場變故。
開皇二十年十月,經過多方蒐羅罪證,皇帝終於下詔廢黜太子楊勇,其子女皆廢為庶人。接著,太子家令鄒文騰、典膳監元淹、通直散騎侍郎元衡等十餘人一併處死,沒其妻妾子孫、田宅資財;東郡公崔君綽、瀛州術士章仇太翼等四人免死,各杖一百,並舉家沒官。
一時間朝堂震盪,人人自危。有如左僕射高潁、五原公元旻、文林郎楊孝政、太子洗馬李綱者,冒死苦諫皇帝仍未果。
故太子楊勇寬厚率真,無矯飾之行,參決軍國政事時,常能決斷正確,於國頗有禆益,一度有人上表請求皇帝遜位於春宮。然楊勇喜衣飾華麗,而皇帝素崇節儉,六宮鹹服浣濯之服,皇后衣物尚不飾彩領。又冬至時百官朝賀東宮,楊勇欣然張樂接受慶賀,皇帝聞聽後大為嫉恨,下令群臣不得上貢東宮。此後甚至派人伺候於玄武門與至德門之間,監視楊勇一舉一動。加之楊勇疏遠元妃而尤寵雲昭訓,元妃暴卒後,皇后疑為太子所害,更加屬意不好聲色的晉王。楊勇既失愛於帝后,楊素等人更是巧言詆譭太子奉迎聖心,就連貴嬪陳氏等人亦美言晉王之德,令皇帝愈定廢黜之心。
於是,在君父忌憚、內外喧謗的多方構陷下,楊勇每有過失必被奏聞。終於在開皇二十年十月初九日,皇帝陳列軍隊,召集百官宗親,御於武德殿,當即下詔廢黜楊勇及其子女。楊勇泣涕謝罪,拜謝而去。眾臣雖是憐憫其遭遇,在天威之下卻只有沉默。
此後半月,皇帝詔立晉王廣為太子。是日,天下卻地震,京師大風雪。太子見狀,上奏請降章服,並請宮卿對其不稱臣。皇帝聞言大為讚賞,下詔從之。
而今事過半載,卻日有食之,莫非上天有何警示耶?朝臣們心中惴惴。而雅信符應的聖人卻並未如先前大肆救日,只令太常寺祭社祀神,便草草罷了朝。故眾人即使百般猜測,卻也不敢妄自揣奪,生怕一言不慎招至殺身之禍。
趨利避害為人之常情,然亦有見風使舵者,尤喜天象異兆,一旦巧飾得當,取悅了君心,前程自不必說。就如皇帝受禪之初,好以符瑞表示受命於天,故而多有偽造祥瑞而獻者。
著作郎王劭亦好此道。
皇帝既罷朝而去,朝臣面面相覷,卻又無可奈何,只得各自散去。
出了皇城將近日中,王劭卻並不著急趕回家,只令童僕牽馬沿著東西向的街道慢行。
二月的大興城正值春寒料峭,風拂至面上仍略生疼,街道兩旁的榆槐卻已新生了綠芽,宛如一條條綠絲線劃過大興城碧藍的天空。
大興城在漢長安城之東南萬年縣界,南至終南山子午谷,北枕龍首原。因漢宮朽蠹,汙水不洩,皇帝曾夢洪水淹城,於開皇三年遷建於此,並以初封大興公名之。
都城因著“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的重要性,其佈局往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大興城的設計即完美地闡揚了“建邦設都,必稽玄象”的象天思想。
當初設計新都的宇文愷將龍首原東西走向的六條高坡視為乾之六爻,乾卦屬陽稱九,自上而下,皇帝所居的宮城置於“見龍在田”的九二之坡,據北而立,以象北辰星。百官衙署的皇城設在九三之坡,以象環繞北辰的紫微垣,而“九五之尊”的九五之坡則在東西兩邊各建興善寺和玄都觀以鎮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