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科技,還認真總結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闡發了他的軍事思想。
他提醒清廷,千萬不要認為與侵略者簽訂了一紙和約,就會安然無事,而應勵精圖治、整頓經武。他說:鴉片戰爭以後,外國侵略者看清了中國的虛弱本質,無所顧忌,會發動新的侵略戰爭,中國只有加強裝備,才能使它們有所畏懼,不敢貿然動武。
那麼,如何加強戰備呢?他發現英、法、美等國家善於製造各種精巧的機器和槍炮戰船,而中國已大大落後。他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只有善於向外國學習,才能制止外國的侵略,否則必然被外國所制服。學習外國長技,重點在三個方面:戰艦、火器與養兵練兵。他建議在廣東建立造船廠和火器局,從法國和美國聘請技師與工匠,幫助製造戰船與火炮,聘請舵師傳授駕船和演炮方法;從廣東、福建選調工匠向外國技師學習船炮製造方法,選調精兵向外國舵師學習船炮的駕駛和攻擊方法。與此同時,繼續向外國購買先進的戰船與火炮,儘快建成一支新式水軍,平時出洋巡邏,緝捕海盜與煙販,戰時如風潮不順,就避入海港之內,待機殺敵;待到風潮皆順時,立即駛到外洋,監視敵艦的行動,或協同岸防部隊抗擊敵人,或單獨攻擊敵艦。這樣可以避免出現像鴉片戰爭時清軍水師到處被動挨打的局面。有了船廠和炮局,可以製造和修理戰船火炮,還可以製造陸師所需的軍械,以及各種民用產品。
魏源強調人在戰爭中的作用,明確指出器利不如人和,一支軍隊只有心靈膽壯、技精械利,才會有強大的戰鬥力。他斷言,沒有不可制服的武器,關鍵在於選將得當,指揮靈活。
首倡師法西方,探索藍色文明(3)
當時,許多頑固派把西方的機器看成是奇技淫巧,魏源反駁道:有用的東西,就是奇技,而不是淫巧,應該大力提倡,認真學習。這對於傳統觀念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他追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滿懷信心地指出,只要奮發圖強,認真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就會風氣日開,智慧日出,使落後的中國變成東方強國,與西方國家並駕齊驅,有效地抵禦外國侵略者。他這些鏗鏘有力的言辭,激勵著人們為富國強兵而進行堅持不懈的鬥爭。
《海國圖志》的總綱有兩篇專門講到戰略防禦。他認為,只有充分做好防禦作戰的準備,才能以守為戰,以逸待勞,擊退來犯的敵人。英國侵略軍善於在外洋作戰,一旦進入內河,便失其所長,因此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把敵人艦隊誘入內河來打,充分發揮我水陸協同作戰的優勢。先派一支弱小部隊與敵人接戰,佯敗而退,誘敵深入。敵艦一旦進入內河,就只能魚貫而行,無法四面展開。我軍先在河流淺窄處沉船結筏,阻擋敵艦前進,再在河流下游樹樁布筏,遏制敵艦後路,然後駕駛小船攻擊敵艦頭尾。同時,兩岸火炮猛轟敵艦,使它無法躲閃。如果敵人膽敢登陸,抄我後路,就用事先挖好的暗溝阻擋敵軍,引發地雷消滅他們。當敵艦逃竄時,我軍戰船立即施放火箭和噴筒,燒燬敵艦,水勇躍登敵船,進行白刃格鬥,岸上步兵用炮轟擊敵人後隊船隻,或乘上風施放毒煙,迷茫敵人的眼睛。他把這種戰法形象地比喻為“設阱以待虎,設罾以待魚”。
魏源和林則徐一樣,主張就地招募訓練海岸防禦部隊。他指出:只要募練得法,指揮得人,完全能夠依靠本省的精兵捍衛領土,即使侵略者集中兵力攻我一省,也只需從鄰省調兵支援,便能應付裕如,不用從內地各省抽調部隊,避免一處有警、全國緊張的被動局面。
《海國圖志》於1851年至1854年間陸續傳到日本,引起日本朝野高度重視,他們紛紛翻譯刊印,爭相傳閱,認為該書對他們瞭解世界各國情況,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