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河西事,唯吐蕃而已(第2/4 頁)
是文成公主帶去的唐代工匠養肥了吐蕃人,令其掌握了先進的冶煉工藝。
但聽牛仙客這麼一說,似乎並非如此。
“吐蕃槍細而長於漢者,弓矢弱而甲堅,人皆用劍,不戰,負劍而行。有烏朵為輔,進退自如。
吐蕃軍備又豈止是不弱啊。”
牛仙客對方重勇解釋道。
“烏朵為何物?”
方重勇發現了一個陌生的詞彙。
“烏朵也叫俄朵。
是用吐蕃犛牛毛搓捻成粗毛線,再編織成毛辮。
毛辮上端有一個三寸的套環,使用時將套環套在中指上,中間編一塊巴掌大的橢圓形烏梯,用來放石塊、土塊,末端用羊毛做鞭梢。
這東西既可以軍用,又是牧民們驅趕牛羊的利器。
如果要趕牛羊,用手捏住烏朵兩端,烏梯內放上石子或土塊,提鞭揮掄,然後放開一端,石子便飛到幾十丈以至一、二百丈遠外,使頭畜轉換方向。
牧民使用烏朵的本領高強,有的人打百餘丈遠的距離,可以百發百中,所以烏朵不僅用以趕牲口,而且用來驅趕野獸。
至於吐蕃軍中高手,數十丈內,射鳥雀之眼,彈無虛發。”
牛仙客不厭其煩的給方重勇解釋,一點高官的架子都沒有。
烏朵乃是唐軍與吐蕃交戰時,最嫌棄憎惡的武器,沒有之一。石彈是動能武器,打在身上很疼,有盔甲防護也沒用。唐軍士卒們若是四肢被烏朵扔出來的石塊打中,經常會骨折失去戰鬥力。
由此可知,唐軍與吐蕃軍交戰,其實是很兇險的。遠不是古籍裡常說的“一漢頂五胡”。更可怕的是,烏朵材料易得,利用離心力甩出去的石塊威力極大,且男女老少皆可使用。
王忠嗣亦是感慨說道:
“烏朵也就罷了,更有吐蕃貴族人人披甲。此等鎖子甲,包裹全身,只有雙眼露在外面。無論攻城或是衝鋒,皆銳不可當,不懼弓弩。
吐蕃武備自成體系,並非仿我大唐規制,且皆為自制,不可小覷。”
這踏馬強無敵了啊!
方重勇原以為吐蕃應該是跟突厥、匈奴這一類的遊牧民族差不多的,沒想到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吐蕃軍備竟然如此犀利!
“吐蕃的技術,雖受我大唐影響,但主要還是來自西域以西的波斯與大食等地。”
一想起吐蕃人的強悍,牛仙客就忍不住唏噓感慨。
吐蕃帝國巔峰時期能調動和控制的大約有一千萬人口,大唐的總人口約六千萬。單看人口,大唐佔據絕對優勢。
可是,西域也好,隴右也好,劍南也好,這些與吐蕃交界的地方人口承載能力都是有限的。大唐六千萬人,又不是全線壓上對陣吐蕃!
因此在區域性地段,吐蕃因為地理上的優勢,反而處於主動,甚至是絕對主動的戰略態勢。
戰役的發起人,往往不是大唐而是吐蕃。
青藏高原冬季嚴寒難捱。所以吐蕃人也習慣在秋季發動戰爭,只當是在溫暖的區域過冬。
牛仙客給王忠嗣給方重勇介紹了一下吐蕃的大致情況,你一言我一語的將這幅缺失印象圖給補全了。
“最要命的是,河西走廊的根基涼州城,就在吐蕃的攻擊範圍內。吐蕃邊疆重鎮新城的吐蕃軍,可以從那邊出發穿過祁連山孔道,直接攻打涼州城,近在咫尺而已。
涼州城若失,則大唐與西域的聯絡斷絕,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亦是與中土聯絡斷絕。”
王忠嗣言簡意賅的告訴了方重勇,此戰的要點在哪裡。
涼州城對於大唐來說,那是重要性比幽州城還高的地方。涼州城若失,則大唐經略西域的戰略就會全盤崩潰。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