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5 頁)
宮女,制定一系列的新規章制度。次年,改國號為宋,改元天佑。”
“聖母?呵呵。”我微微一笑道,“秦玦父子之死的最終受益人是太祖,最大嫌疑人也應該是他。但太祖當時被關在天牢內,不可能是他親自動手。不知道會不會是太祖手下動的手?”
“當時並沒有能查出死因,現在更是不可能了。就算真是太祖的追隨者乾的,那也可以理解。歷來皇位的爭奪都是充滿了陰謀、血腥和暴力,僅僅傷了三人性命就取得了政權的更替,這已經是很平和的了。”
“嗯,你說的很有道理。後來呢?”
“天佑元年至三年間,大宋先後滅掉南方諸國,包括唐朝時已建立的南詔。這樣東至新羅,南至驃國、陸真臘諸國,西至吐蕃,北至回紇之間的領土盡歸大宋,疆域擴大了近一倍。”
“南詔也被滅了?”那以後不會有大理了?
“嗯,不過設府置州後,當地官員仍多從白苗和黑苗中挑選,讓其自治其地方。”
“白苗和黑苗?”那不是仙劍中的稱呼嗎?
“唐朝時稱他們為白蠻和烏蠻,太祖認為這樣稱呼帶有貶義,改成了白苗和黑苗。”
“哦。那太祖為什麼不統一吐蕃?”
“太祖統一諸國之時,吐蕃因內部分裂,國力已大為衰弱。太祖與吐蕃進行會盟,訂定了友好盟約。太祖說,兩家本應為一家,但他並不願歷來友好的兩族百姓之間起干戈。到了高宗這代,吐蕃王朝因內亂分崩瓦解。一方面是由於吐蕃貴族間連連征戰試圖爭奪贊普的寶座,另一方面是由於眾多奴隸不堪忍受長期壓迫而起義。高宗出兵一統吐蕃疆域,遂了太祖的遺願。”
“作為一代開國之君,太祖他似乎少了點霸氣。”
“並不是他缺少霸氣而是太祖對大宋周圍的政權態度不同。太祖有兩句名言:‘投我以謙順,報之以和睦;投我以豺刀,報之以火炮。”
“火炮?他對誰動武了?”我很好奇。
“太祖立國後,倭國曾多次遣使前來求學技藝,遭到太祖婉言拒絕。太祖說:‘倭國,虎狼之國。吾不欲養虎為患。’倭國不肯善罷甘休,多次在東南沿海搶劫騷擾。天佑六年十月,二十餘艘前往大食的商船在東海遭到數千倭人襲擊,損失慘重。太祖大怒,制火炮,次年六月攻倭,十月滅之,置瀛洲都督府,治所東平府即原倭國之平安京,下轄:東州、平州、安州、本州四州。”
徹底無語,夠狂熱的。“我們家的爵位名‘靜海’是否和這滅倭之戰有關?”
“是的。祖上木非離在此戰中積下累累戰功。”
“沒想到我們是抗倭名將的後代呢。太祖他還有哪些豐功偉績?”
“天下一統後,太祖頒佈了限田令,最初限定每戶佔田不得超過一千畝,超出部分必須交出,由官府分配給無地農民。此法令立意本好,但其推行受到富庶的地主階層極力反抗。當時國內最大的地主姚長君擁有良田二百多萬畝,此令一出,他糾集了全國上千名大大小小的地主進京滋事。太祖殺雞儆猴,斬了姚長君,將其土地分給二十萬貧農。考慮到擁有一千畝以上的地主全國有六多萬戶,數量過於眾多,太祖將限額改為了五千畝。限田令,讓天下貧農俱歡顏。”
“姚長君真倒黴。”打倒土豪劣紳、分配其土地給貧下中農,這樣偉大的事太祖在一千年前就實施了。不過,作為被殺的猴子是有點可憐。
“他不識時務。”
“太祖還有哪些功績?”
“他大力發展農桑。一方面,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牛耕,改進農具,提高耕作效率;另一方面,大力推廣新的農作物品種,他不但花了十幾年時間培育出雜交水稻和品質更好的小麥,還派遣一批人去了新大陸,帶回很多新物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