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第1/2 頁)
朱捕頭落座喝了水之後,再開口:「胡老頭,這賦稅你可準備好了?是用糧來抵,還是用錢來付,亦或是拿生絲來抵?」
絲農田地,多種桑,想要出產大量的生絲,便要養殖大量的蠶,蠶胃口驚人,桑葉本身並不高產,百十隻蠶就能吃完一顆不大的桑樹葉,所以靠著自然界裡的桑是養不活巨量的蠶的,還需要人工栽種桑葉樹。栽種桑樹,與種植糧食,其實是有互相影響的,其中也還要有權衡。
胡太公聞言,面色皆是為難,又是作揖幾番,口中答道:「朱捕頭,我們胡家村不比其他地方,相比別的村鎮向來都要貧瘠一些,田地也少,口糧之外,餘糧實在不多,每年都靠生絲貼補生計。所以還請朱捕頭您通融通融。」
胡太公顯然也知道套路,通融之下,其實辦法倒是簡單,那就是要孝敬,孝敬的作用就是讓這朱捕頭能幫忙少算交稅的田畝,如此便可少交稅。通融的辦法也是簡單,那就是給點好處,至於這好處給多少,就如談生意般,也有一個討價還價。
只是這討價還價的主動權都在那捕頭身上,胡太公自然是希望朱捕頭不要那般獅子大開口。
第七十九章 路見不平
徐傑與二瘦三胖對視一眼,幾人都盯著那捕頭去看,也是他們之前都在路邊無意聽到了這朱捕頭的話語,也知道這捕頭大概是要獅子大開口了。
果不其然,朱捕頭微微一揚頭,開口說道:「胡老頭,你村子裡有八十多戶人家吧?又是種糧,又是養蠶出絲,一年下來也不少賺,今年就交一百六十兩如何?一戶二兩!」
胡太公聞言一愣,盯著朱捕頭在看,便是以為自己聽錯了,問道:「一百六十兩?」
朱捕頭鄭重其事再答:「一百六十兩白銀。」
徐傑便也是眉頭一皺,這鄉下地方,種出來的糧食便是一年到頭養活人的口糧,出產的蠶絲,便是生活用度,不論鹽鐵之物,還是身上的衣物,亦或者吃飯的碗碟,總有一些東西是需要花錢去買的。
一兩銀子聽起來不多,但是一戶人家一年的用度錢興許都沒有這麼多,真要湊出二兩銀子,甚至還要把口糧拿出來賣。這個數目實在有些多了,比官府正規的稅收都要多。
清以前,賦稅分兩大類,一類是田賦,一類是丁賦。就是百姓大多時候,既要繳納田畝的提留,還要按照人口交稅。到清朝雍正年間,人頭稅方才取消,但是並不代表不收人頭稅,而是攤丁入畝,把人頭稅直接加在了田畝之中。這就是清朝所謂的「永不加賦」,但是永不加賦之前,卻還有一句話,叫作「滋生人口,永不加賦」,就是說不再按照人頭來收稅了,只按照田畝數量來收,人口再如何增長也不多收賦稅。但是田地會因為墾荒與人口增長之類的緣故逐漸變多,其實也還是加賦的。
但是攤丁入畝也有好處,不按照人頭收稅,就會讓隱藏人口變少,讓戶籍資料更加齊全,也稍微解放了人口與戶籍的限制,讓流動人口稍微變得多一些,非農業的從業人口也會得到一定的生產力解放。
大華朝還是田賦與丁賦並行的辦法,這是基本的稅收模式,也還伴有公田,公田出租的抽成,用來發放官員俸祿,或者如北地邊鎮,直接就是軍隊的口糧。
朱捕頭直接說收一百六十兩,顯然就是把兩個賦稅專案合二為一,直接變成開價了,至於多少交給衙門,多少自己截留,多少是田畝,多少是丁口,如何做好對應帳目,朱捕頭自然得心應手。
胡太公有些慌張了,又是作揖,口中直道:「朱捕頭,今年緣何要收一百六十兩,往常便是連這一半都不到,我胡家小村,實在是交不出這麼多啊,這是在比朝廷規定的賦稅還要多了許多,還請朱捕頭高抬貴手。」
賄賂收稅之人,本身就是為了少交稅,能比朝廷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