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4/4 頁)
材,衣著得體,留著鬍子,與阿發一樣,已經完全象個洋鬼子了。給阿發留下好印象的是他的眼神,憂鬱中透出堅強,少有商人那種慣有的狡黠和市儈。所以,阿發對這個在上海灘以賣聖經發家致富的人,並沒有什麼反感,甚至對他的教育理念很是讚賞。
“那就多叼擾了。”查理宋痛快地接受了邀請,看得出來,他對阿發似乎也很感興趣,很願意和他接近。
………………
第六十五章 理工人才,整合幫派
建化工廠,正象查理宋所說的那樣,短期內並不會受到其他資本家或商人的青睞。因為這不是那種能夠立竿見影,或者說並不是最適合現在社會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紡織、油廠、菸廠等等。
但阿發有自己的想法,一是專業比較熟悉,二來也象查理宋說的有獨家產品。當然,這不能由他一個人來完成,就象王卓然那樣的助手,他需要很多。
而根據阿發的觀察和體驗,現在的中國過於缺乏理工類的人才。至於西方人在中國開辦的學校,課程也是以文科和神學為主,最多再開一些醫科和商科課程,很缺實用性。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西方人自然是想培養一批親近西方的中國本土政治精英。多開文科和神學,也是為了適應這一需求,前者用於滲透上層建築,後者則向底層民眾傳播影響力。至於工業和科技人才,西方人當然不想為自己本國的企業在中國市場上製造競爭對手。
而當時的中國人呢,儘管在一輪又一輪西方堅船利炮的猛轟之下,已經明白了西方科學的重要性。但出於傳統士大夫的理念,對這些“奇技淫巧”仍然多少有些牴觸,不怎麼願意把它們放進相當於“國子監”的大學校園之中。
有因就有果,翻開史書,便可以看到以後“民國時代精英人物”基本上都是搞社會科學的文化人,學的和研究的都是教育、文學、外語、歷史、哲學、藝術之類,卻很難找到什麼工科和理科的名人。
可問題是,當時的中國經濟落後,人才匱乏,尤其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人才更是奇缺。發展實用科學,培養實用人才,在當時應該是很迫切的問題。但在國內,卻沒有一所理工學院,包括西人建的學校也是如此。
所以,雖然要建高等學府對於阿發來說,還是過於艱鉅,但卻不妨礙他先鼓搗起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或者再建一所職業技術學校。或許是人很少,裝置也不足的實驗室,但卻會不斷擴充,然後再不斷向其他領域滲透。而職業技術學校呢,便要在招來的工人中進行培訓,由簡單到複雜,把技術水平和待遇薪水掛鉤,也應該能激發出很多人的學習熱情。
而化工廠便是在阿發的這種思維中上馬建設的,他比較熟悉這個領域,能透過某些簡單易行的辦法得到令人讚歎不已的成就。因為他頭腦中有一些在後世被看作是很普通的理論,但現在可不一樣,這些理論有極大的轟動效應,並能使相關產業超前發展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比如塑膠等新材料,在早期發展完全是經驗主義的,長達六十多年的時間裡,人們並不瞭解聚合物的形成和結構。如果阿發提出大分子的概念,那便將是革命性的,為有機化學指出了光明道路,是在黑暗中探索的研究者的福音。只是憑一個理論,或是猜想,就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並不是沒有例項的。
當然,阿發現在還沒有這麼大的奢望,更多的還是投機取巧的心思。可這並不妨礙他向這個方向努力,而且,已經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