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頁(第1/2 頁)
「大家都知道「d」先生您從沒露過面,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低調的表現,但是您選擇將樂曲公之於眾,在這些樂曲大火的同時,您仍舊不願意出現在大眾的面前。」
「對於這樣的行為,我認為無疑是矛盾的,您呢?您認為這是逃避,還是說,一種噱頭嗎?」
開場就很犀利,簡直不能再明顯地說「你是為了火、為了撈錢才這樣做的嗎?」
可傅擇宣還真是,他略一思索,直截了當回答了:「是為了生活,這些樂曲才會被人聽見,不讓大家看見,是因為總有一天我會消失,所以沒必要。」
竇清眼睛亮了,似乎很喜歡他的回答,笑容深了幾分:「這聽起來很有藝術性,最終留下的,只有您的作品。」
隨著竇清的引導,傅擇宣的回答雖簡短,但也不吝嗇於給出答案,於是採訪進入了正軌,竇清和他探討了「d」音樂中的情感和故事,古典還是現代,他音樂中雜糅的各種元素,甚至還有這個時代的音樂。
又談到音樂之外,他與音樂結緣的契機。
這些傅擇宣都半真半假地答了,涉及到不該說的就繞著真話打圈兒,都是些頗為官方的回答。
但竇清這個人憑著採訪時的第一個問題,在傅擇宣算是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這場採訪中的交鋒,最終還是以傅擇宣為勝,竇清也甘拜下風,在離開前對偶像「d」先生鞠了個躬。
「您很厲害,是第一個讓我在採訪中碰這麼多次壁,最後還不得不順著您鋪的路走下去的人。」
傅擇宣擺出官方的微笑:「哪裡,是我不夠真誠。」
竇清盯著他看了幾秒,眼神讓他感覺頗不自在。之後竇清笑著收回視線,帶著謙和笑容說出的言語卻給傅擇宣再次留下了深刻記憶:「您若是不願意笑,也不必要笑著的。」
見「d」第一次因自己的話露出比較真實的表情,竇清變了笑容,咧嘴開朗道:「好歹扳回一成,不過您說自己不夠真誠,我倒覺得不認同。」
他沒有告訴傅擇宣自己為什麼「不認同」就離開了,卻在採訪稿的最後給出了他的答案。
翻閱全篇後,傅擇宣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篇十分真誠優秀的採訪稿,竇清從傅擇宣的隻言片語中提取到了傅擇宣為他提供完美的主題,最後的成稿又高於這個主題。
是的,從第一個問題結束後,傅擇宣就將這場採訪中,自己要塑造的形象定位好了:一名投機主義者。
他的音樂並不純粹,而是順應時代的產物,因為一點天分而得以脫穎而出,變成他斂財的工具。
僅此而已。
他當時相信竇清聽出來了,竇清也順著他的意思去做了,但這篇採訪稿是真的出乎意料。
最後的總結是筆者言,所以撰稿者把自己的觀點擺了出來。
竇清在其中直言,自己這次的採訪和採訪稿都無疑是失敗的,用晦澀的表達說,他在採訪中看到的聽到的,都被「d」操控著。
傅擇宣沒想到他這麼敏感,也通透至斯,但目光觸及最後一句話,卻不由僵住,以至於這句話深深印入了他的心中。
那上面寫著:
「儘管這些或許都是虛幻,也會成為虛幻。音樂也在出現,在消失。是變幻的,是主觀的……
人們對此有各種定義,也總是因此引發不同的爭執。林林總總,誰都不持真理。但唯有一點,筆者可以肯定,那就是——
音樂本身,是純粹而真實的。」
這就是竇清的答案。傅擇宣第一次產生了一種無所遁形的感覺,不是因為竇清看透了他,他自信自己的表演無懈可擊,而是因為竇清這句「音樂是真實」的話。
他用這句話隔空和傅擇宣對話:「你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