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第1/2 頁)
&ldo;分析得有道理,那對於治理黃河,你有什麼看法?&rdo;
潘若水略一沉吟,便道:&ldo;從漢代賈讓的&ldo;治河三策&rdo;、王景的&ldo;河汴分流&rdo;,到學生祖父的&ldo;束水攻沙&rdo;,分流與築堤歷來是治河爭論的重點。由於黃河是條地上懸河,加之古有大禹治水,所以自古以來&ldo;分流殺勢&rdo;之議甚盛。他們認為,黃河源遠流長,洪水時期,波濤洶湧,下遊河道過洪能力小,常常漫溢為患,&ldo;利不當與水爭,智不當於與水斗&rdo;,只有採取分流的辦法,才能殺水勢除水患。這些分流論者,只知&ldo;分則勢小,合則勢大&rdo;,卻忽視了黃河多沙的特質。由於黃河多沙,水分則勢弱,從而導致泥沙沉積,河道淤塞。如太祖初黃河在南岸分流入淮,到嘉靖年間,各支河都已淤塞。有的支河是隨開隨淤,終未疏通。這些論點在學生祖父的《河防一覽》早有論斷,學生也以為合流築堤是長治之策。&rdo;
講到這,潘若水舔了舔嘴唇,看到堂上的人都在聽他說,便接著道:&ldo;學生祖父治理河道十年,治得黃河的多支分流&ldo;歸於一槽&rdo;,至清河會淮入海。使京杭大運河暢通。學生以為除此之外,需得上中游蓄水攔沙,固定下游中水位河槽,整治河口。上游地段探察可蓄水地帶,作為洪水之際的緩衝,下游則加固加高加窄河堤,以水攻沙。堤防之上以草為先,爾後在遠處植樹,其中甘陝一帶最為緊要。黃河之沙全來自此處,只要無沙之河,便可分流減勢。學生以為上游種樹植草效果雖緩但功在千秋。&rdo;
我點了點頭,這跟後世的方法治水方法差不多,看來這潘若水還有些本事。可惜這個時代不能修築什麼水壩,要是在我手裡可以黃河治理得來個什麼百年一遇,那我便是千古一帝了。
&ldo;學生以為,與其在江淮一帶苦苦治理,不如讓黃河歸於舊道。一來黃河奪淮入海,使得淮河一帶四處水溢難於治理;二來合著漕運有五百里為黃淮相交,水急沖沙則不利於行船,過緩則淤泥集結;三則山東地處乾旱,統一治理後,黃河過境可使山東不致旱澇無常;四則我大明祖陵也無被浸灌之憂;五則山東舊道可以統一建堤,如今大水過後,水位已低,施工比在黃淮方便。但不足之處在於,倘若改道後,黃河便少了洪澤湖這一緩衝湖,下游全靠流速沖沙,再就是當徐州以南運河水量不足時,運河得不到黃河水的補濟,需要另外引水。這就是學生的一點淺見!&rdo;
歸還舊道?這些東西聽來有些道理,但實際如何就很難講了。目前治理黃河雖急但也不是首要的事情,再者國庫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銀子給總理河道來治。這個潘若水要留下,他現在還年輕,過得十幾年,經驗也夠了,國庫充盈了再來辦。
&ldo;聽了你一番話,看來不讓你治水倒是埋沒了你。要是你在前兩回科考就把這些寫出來,朕至少讓你進二甲前十。現在這樣吧,朝廷一時也拿不出銀子大治黃河,只要在這十幾年內不要出現大的決口便是你們的功勞。潘若水,你以後就在黃道周手下當差,專門負責制定治理黃河方略,就先把開封一段整治好,練出經驗了再到總理河道張國維那當差。若上天能了朕心願,到時便數省一起統一治理。你看怎樣?&rdo;
&ldo;學生謹遵聖命!&rdo;
我轉眼看到旁邊的周亮工欲言又止,便道:&ldo;周亮工,你既然不知治理艱難,這樣吧,你們幾個上書的人都到黃巡撫手下當差,看下這一省之治是不是你們所想的這麼簡單。今天的事情就算揭過了,大家都是為民,以後便和睦相處。朕不喜臣子為私利而相互攻訐,但喜為國事而辯。黃愛卿已是開府建牙的大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