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4頁(第1/2 頁)
具體什麼樣,我也不知道,總之名為白馬。我猜啊……可能是龍裔圖騰。古代白馬是龍的化身。身高八尺的白馬,被認為是龍裔。
總之,鯀就是白馬一族領袖。
從記述者的角度來翻譯,意思就是『白馬一族,是現在的鯀族』。
我是以山海經為準的,所以鯀不是顓頊兒子。
不過史記可能也非空穴來風,有一種說法是,顓頊的兒子之一是鯀曾,鯀曾生了鯀祖,鯀祖生了鯀父,鯀父生了鯀,鯀生了禹。
這麼算的話,顓頊是禹的六世祖。
鯀可能是個諡號、尊號之類的,白馬一族的領袖,世代都叫『鯀』。
因為世代都叫鯀,所以如何區分這幾代鯀呢?於是就把最後一代叫做鯀,上一代叫鯀父,上上代叫鯀祖(祖父),上上上代叫鯀曾(曾祖父)。
是顓頊兒子的,乃是鯀曾。司馬遷可能沒梳理清楚,直接記述為鯀,於是認為禹是顓頊的孫子。
無論是哪種說法,不管鯀和禹,是黃帝分化的一支後裔,還是顓頊分化出去的一支後裔。
他們都是根正苗紅的黃帝一系血脈。
然後問題來了,他們不姓姬,姓姒。
不姓姬,明顯他祖上也不是嫡子,被外封了。
看過了我之前番外的,應該都懂。
黃帝分封了十四個兒子,其中十二個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姬毫無疑問是嫡系,十四個兒子,十二個姓,還有倆呢?還有倆也都姓姬。顓頊和帝嚳分別繼承。
所以『黃帝生駱明』,裡面的駱明一族,應該是這十二個姓裡其他的某個姓,比如姞(我猜的)。
之後駱明一族,又分封了某個庶子一脈,分化出了另一族白馬。分化出去肯定得有別的姓啊,所以姓姒。
再之後,宗家一脈單傳,部落式微,一直也沒有更多的土地分封,所以白馬一族再也沒有分化別的氏族。
所以才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直接就是鯀了。
如果是指個人,那這輩分短得離譜了。
所以這一定是部落分化,分化就必須封新的姓。鯀禹姓姒,姒卻不是黃帝分封的十二個姓,所以中間一定分化過一次。
那一次,就是駱明生白馬。如此便正好對上了。
只分化過這一次,所以從黃帝到鯀,才如此的『短』。
從世系就能看得出來。
姬姓極度強勢,一代代瘋狂開枝散葉,而白馬一族,鯀之一系,卻始終困在一隅,歷代都沒有能出人頭地的大人物,以至於連續很多代,都沒有擴充支脈,始終是宗家一姓單傳。
從第一代鯀開始,一直都姓姒,一直都是鯀這個鯀那個,直到出了禹,成為了帝,還獲得了『大禹』這樣的美諡。
大禹不是名字。
他姓姒,名叫姒文命。沒有別的說法,他從小就叫姒文命。
在我們看來,這名字可以說是取得極好了。文命,多美的一個名字。
但這其實,側面表達了大禹小時候的地位……雙字名,屬於賤名。
自古以來,單字為尊,雙字為賤。
這種情況直到魏晉五胡亂華之前,都是傳統。越往古代,越是如此。
比如帝嚳,就叫『夋』,夏啟就叫『啟』,大羿就叫『羿』,周人的祖先後稷,就叫『稷』,初代商王成湯,就叫『湯』。
殷商甲骨文裡祭祀的高祖王亥,並不叫王亥,而叫『振』。
周公名『旦』,孔子名『丘』,秦始皇名『政』,漢高祖名『季』,漢文帝名『恆』,漢武帝名『徹』。
你們可能要說,漢宣帝不是叫劉病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