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熊廷弼罷官(第2/3 頁)
和外東北地區建立了相應的分散地,導致登萊地區的人口只有不到60萬,而且因為登萊地區土地改革事實上成為了土地國有制,而土地國有制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土地的利用率,以及作為生產資料的最大化使用導致土地完全可以滿足百萬人的需求。這也是讓陶朗先沈有榮與徐光啟認同登萊的原因,但是登萊的模式在目前整個大明不可複製。
至於回答熊廷弼的問題是,登萊地區土地改革後可以容納遼人的遷移,而多次外地難民進入登萊工作也讓當地對於外來人口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本應該在其他地區產生的土客矛盾,反而在登萊地區沒有任何影響。當然這些問題熊廷弼也不可能得到董遇時的詳細回答,只是告訴他能夠接受這些難民。對於董遇時的回答熊廷弼對於自己的問題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既然遼人可以在登萊地區安穩生活那麼這些失地遼人就可以建立一支有戰鬥力的新遼軍,對於這個董遇時反而不是那麼認同,董遇時結合自己的經歷告訴熊廷弼,軍隊的重要組成就是四點,軍餉軍資的供應,充足的訓練,良家子,還有思想教育,就以登萊軍的訓練為例子,登萊軍徵兵的時候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政治審查,確保士兵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其次就是登萊軍的軍餉供應全部由士兵親自查驗簽字畫押之後才能進行領取,伴隨的是軍隊開銷的財務公開,每個士兵都知道自己領了多少錢,登萊政府劃分的物資如何使用和使用了多少。
接下來的是士兵為期三個月的新兵訓練,新兵訓練結束後,根據士兵的個人體能與實際情況,確定其在隊伍中的職能,登萊軍得士兵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近戰士兵,一類遠端計程車兵,最基礎的訓練就是火槍射擊與長矛的刺殺,這是兩類士兵的基礎,在軍隊實際刺殺訓練當中,團隊訓練是重中之重。
而上述的兩個內容,就必須要求這邊有基礎的知識與溝通能力,這就要涉及到每個連隊中的指導員以及老兵的作用,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是基礎。其次是百姓從軍為百姓,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入伍就要學習和嚴格執行的,這也是董遇時告訴熊廷弼登萊軍作戰能力很強的最重要基礎,相比於失去土地的遼人,登萊軍得思想工作比他們更加突出,這也導致雖然作為客軍,登萊軍可以在薩爾滸之戰中可以展現出強大作戰能力的問題。
此時董遇時才發表了一點關於遼東地區戰爭未來的一些想法,因為熊廷弼執政時期的大規模搖人,導致很多軍隊都是作為客軍存在,他們對於女真人的戰鬥力和作戰方式並沒有一些清楚的瞭解,而那些在遼東地區長期駐紮和作戰的遼軍,因為薩爾滸之戰的大規模失敗,導致軍隊士氣低落,因為遼東地區多年的軍事頹廢導致遼東士兵也沒有充足的軍事裝備,未來遼東地區的戰鬥會非常慘烈,外地來的客軍不清楚女真人,瞭解女真人的遼軍戰鬥能力低下。
國本之爭會導致明朝內部政治局勢非常動盪,此時兩人都不知道,剛剛繼位的朱常洛已經在今天駕崩,見董遇時既然提起了遼東的情況,熊廷弼也就詢問起來關於未來遼東如何處理的問題,董遇時沉默不語反而無奈的搖頭,關於遼東問題,在興華公司開內部會議的時候董遇時也參與了,那份會議開的很早,此時董遇時回想起來,更是佩服這些年輕人的想法,見熊廷弼一直詢問自己,董遇時無奈的說出了不可為三個字,熊廷弼反而有些不依不饒的詢問,董遇時反而更不想說了,此時已經晚上十二點,蓬萊城的鐘聲響了,此時熊廷弼也才反應過來今天聊的太久了,於是董遇時就決定明天再聊。
九月初二,董遇時在蓬萊政府大院起來,此時經過一年多的建設,登萊巡撫的官衙已經非常具有現代化的味道,六層的主樓和寬大的停車場還有專屬的馬棚,綠化帶上的松柏與竹子道路兩邊矗立,董遇時沒有去正在忙碌的食堂,他這個年齡已經沒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