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2 頁)
始皇帝陵千古雄偉,兵馬俑坑赫然驚世,在臨潼的山原叢林之間,處處是歷史的遺恨和隱秘。驪山腳下,始皇帝陵園內西北,有甲字形陪葬大墓一座,規模等同王侯級別,地角締交靠近始皇帝陵封土,考古學者以為墓主當是皇室宗親,可能就是公子高的墓,他被迫殉葬,得賜錢十萬埋葬於此。由始皇帝陵封土東行裡許,出陵園之外,有村落名上焦村,村外河道邊,石榴杏柿果木下,有十七座甲字形陪葬墓,坐東向西,南北縱列,面向始皇帝陵展開。其中八座墓葬已經發掘,墓皆不大,均有棺槨壁龕,金、銀、銅、鐵、陶、玉、貝、骨的陪藏品中,有秦少府工官製作的御物,自然使人聯想到墓主與皇室宮廷的關聯。關於埋葬的墓主屍骨,考古學者有報告書如下:
第7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三十歲左右,頭、身、四肢分離。
第10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三十歲左右,頭、身、手、足骨分離,倒置於槨室頭廂內。
第11號墓,墓主為女性,年齡在三十歲左右,骨骼完整,仰身直肢,上下頜骨左右錯動。
第12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三十歲左右,頭骨置於槨室頭廂蓋上,肋骨及其他骨骼置於頭廂內。
第15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三十歲左右,頭、身、四肢分離,置於槨室頭廂蓋上,頭骨在槨室外亂土中,頭的右顳骨上插有銅鏃一支。
第16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三十歲左右,上半身屍骨在槨室內,頭骨在槨室頭廂的蓋上,下肢骨在填土中。
第17號墓,墓主為女性,年齡在二十歲左右,頭、身、下肢分離,左腳與脛骨分離,兩臂伸張作趴伏狀。
第18號墓,有銅劍一把,未見人骨。
八座墓中,出土七具屍骨,五男二女中,六人身首四肢分離,顯然是被酷刑肢解而死,一人屍骨完整但上下頜骨錯位,顯然是被繩索縊死,不由不使人想起諸位秦公子和公主被二世戮死矺死的那段悲慘往事。戮死,處死後陳屍示眾;矺死,分裂肢體而死,都是秦的酷刑,正可以由七具屍骨的慘狀驗證。
著名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是八座墓葬的發掘者之一。他推斷其事說,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前210年,享年五十歲,他的子女,年齡正當在二十到三十歲左右,與七具屍骨的年齡相符。諸位公子和公主,是在公元前209年同時被殺,也與十七座墓葬同時修築埋葬的情況相合。諸公子和公主被殺的時令,是在二世元年春天,秦歷當在一至三月的寒冷時候,發掘中發現有修墓人烤火的炭跡,又是一條確鑿的旁據。諸公子和公主都是二世的兄弟姐妹,屬於宗室顯貴,雖然被殺,仍然給予棺槨葬具,集中於始皇帝陵東側陪葬,也是合乎情理。至於只有銅劍一把、未見人骨的第18座墓葬,有人推斷可能是長子扶蘇的衣冠冢,他當年受遺詔賜劍,自殺於北疆上郡,所以只留下一座有劍的空墓,令人感到神奇而有無窮盡的回味。
歷史是昔日往事,是在時間中過去了的存在。當今的我們之所以能夠知道歷史,是因為往事留下了資訊,我們可以根據資訊回憶和復原往事的映象。往事的資訊有口述,有文獻,有遺物。最不可思議的是遺物,實實在在地穿越時空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些遺物既屬於當今,可以把玩觸控,又屬於既往,可以牽連回想,傳達給我們的資訊,最為可靠而有實感。
我曾經為尋求歷史的蹤跡去過上焦村一帶。落日黃昏之際,山陰地冷之時,颼颼然間彷彿有鬼哭神泣,不散的千年冤魂,浸染得月冷星寒。有詩人感慨得好:&ldo;奈何家天下,骨肉尚無恩。&rdo;天地人世間,對於生命來說,最緊密的莫過於親情。人世間的統治,要由骨肉相殘來維繫,當是何等的悲哀。親情的淪喪,對個人而言,是人性的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