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2 頁)
遼西會稽道。始皇帝五次巡遊天下,其中四次至海,往往沿海岸線周行,行跡北至碣石,南至會稽山。遼西會稽道大體沿始皇帝行跡,北起遼西郡南部,南下經過右北平、漁陽、廣陽、鉅鹿、濟北、臨淄、琅玡、東海諸郡,一直抵達會稽郡,大體沿渤海、黃海、東海海岸線,經過今天的河北東部,山東半島,南貫江、浙海岸。由遼西往東,道路可以連通遼東,抵達秦帝國的東北邊極;由會稽南去,可以進入閩中越境。這條道上的碣石、琅玡山、會稽山,都有始皇帝紀功的刻石。
秦帝國的五大交通幹道,皆因始皇帝的巡遊出行而整備興作。五大幹道之外,始皇帝的交通建設,尚有北邊道和直道,都是為用兵匈奴而修建的。始皇帝統一天下後,連線秦、趙、燕國長城構築新的北疆防線,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裡。因為施工與佈防的需要,沿長城修建了貫通東西的軍用交通要道,史家稱為北邊道。公元前215年,始皇帝第四次巡遊天下,抵達碣石,回程巡視北部邊防,經漁陽、上谷、代郡、雁門、九原,由上郡回到鹹陽,走的就是這條道路。
九原郡地處蒙古草原,秦軍攻擊匈奴佔領河套地區以後,成為帝國的邊防要地,長年駐有重兵。始皇帝三十五年,也就是阿房宮修建的同一年,始皇帝命令大將蒙恬修建直道,用軍用高速公路連線九原和首都鹹陽。直道由鹹陽北郊的甘泉宮(今陝西淳化北)起,走子午嶺,穿越陝北高原,經過鄂爾多斯東部,抵達九原郡治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西),全長一千五百餘裡。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病死於巡行途中沙丘,胡亥、李斯、趙高車載遺屍繞道北上,由恆山、太原、雁門、雲中進入九原,最後由九原經上郡過甘泉抵達鹹陽,利用的就是直道。
亡國的前兆
始皇帝晚年的秦帝國,宛如一輛不斷加速賓士的馬車,已經失去了控御;又宛若一張繃得越來越緊的弓弦,已經失去了制衡。
國之興亡,必有前兆。
歷來史家論及秦帝國的速亡,無不指出其勞民過度是首要原因。始皇帝和秦二世酷使民力,最受詬病的就是阿房宮和始皇陵,純粹是為君王私慾之滿足。直道之建設,出於國防軍用,姑且不論。至於為巡行出遊而修建馳道,則是公私兩論皆有。公務論者說,始皇帝的巡行出遊是外出鎮攝四方,安定新建的帝國;私慾論者說,始皇帝的巡遊外出是遊山玩水,求藥尋仙。這些或許都有道理。然而,家天下個人專制獨裁的體制下,君王的個人行動和國家的政府行為,往往是分不清、劃不開。朕就是國家,皇帝的私慾也就是王朝的意願。阿房宮的修建,既是始皇帝的個人喜好,其取代鹹陽宮以作朝議正宮的考量,也是秦王朝朝廷的遷移;始皇陵是秦始皇個人的陵園,其承接先公先王陵園的餘緒,也是王朝國家祭祀的要所。不過,不管公也好,私也好,君王慾念也好,王朝意願也好,國防軍用也好,修建阿房宮始皇陵,整備馳道,建設直道,如此前所未有的龐大工程,其所消耗的巨額財力,其所徵發的巨額人力,無公私之別,都是民脂民膏,都要由秦帝國的人民來承擔。
為修建阿房宮、驪山陵,為整備馳道、直道,秦帝國總共動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我們已經無法知道。司馬遷說,秦帝國曾經動員七十萬人,一部分用來修建阿房宮,一部分用來修建驪山陵。至於馳道、直道,沒有具體的數字。根據最新的研究,從秦始皇三十五年開始修建阿房宮起,直到二世元年周文軍抵達驪山陵為止的四年間,阿房宮和驪山陵的工地上,常年有七十萬人勞作。七十萬人,多是青壯年男子,其中一部分是服刑的犯人,他們無休止地在工地上勞作;一部分是服役者,由全國各地徵發而來,一年定期輪換。秦帝國時代,勞役與兵役等同,做工者按照軍隊編制,七十萬工人常年勞作,相當於七十萬軍隊常年屯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