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1/2 頁)
吳廣軍一路順利,擊敗沿途的秦軍,包圍了滎陽。當時,秦王朝的三川郡守是李斯的長子李由。吳廣軍逼近,他由郡治洛陽抵達滎陽,統領滎陽駐軍,死戰堅守。吳廣軍雖然圍困了滎陽,卻無法攻克,戰局陷入了膠著狀態。另一支西進軍的宋留部隊雖然順利地進入南陽郡,也遭到了南陽秦軍的阻擊,無法迅速逼近武關。西進軍的這種膠著形勢,引發張楚政權作出一項新的戰略決定:繞過滎陽,直接進攻函谷關。英雄周文,由此登上歷史舞臺。
周文,又名周章,是陳縣的豪傑賢俠,曾經在戰國四大公子之一楚國春申君的門下做過門客,自稱熟習兵法。秦楚戰爭中,他從軍抗秦,曾經入項燕軍中服役參戰,做過將軍幕府的視日,相當於作戰參謀,負責天氣地形、占卜預測,有相當的軍事經驗和才能。陳勝軍攻克陳縣以後,他以地方豪傑的身份參與了張楚政權的建立,得到陳勝的信任。繞過滎陽的戰略,也許就是周文的建議,得到了陳勝的賞識和贊同。張楚政權任命周文為將軍,另外率領一支軍隊繞過滎陽西進,直奔函谷關而去,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破關突入關中,奪取鹹陽。周文的軍隊,得到圍困滎陽的吳廣軍的支援,順利進軍,突破洛陽、新安、澠池一線的秦軍防線,一舉攻破函谷關。
函谷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是秦扼守關中本土的咽喉要地、軍事重鎮。戰國以來,秦與關中六國爭鬥,有勝有敗,有進有退。不過,秦軍的進退有一條基本的底線,就是函谷關從未丟失過,始終能夠將諸侯國軍阻止在函谷關下,保障關中本土不受敵軍的侵入蹂躪。秦最終能夠戰勝六國,因為守住函谷關而保有穩定的關中根據地,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基本條件。周文攻破函谷關,是秦建國以來從來未有過的重大失敗,也是張楚軍的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關中震動惶恐,反秦軍鼓舞歡騰。函谷關被攻破以後,關中八百里平川,幾乎是無險可守。入關後的周文乘勝進軍,沿渭水南岸的大道急速西進,過寧秦、鄭縣,幾乎是毫無阻攔,一直打到鹹陽東郊,驪山腳下的始皇帝陵旁。周文的部隊浩浩蕩蕩,擁有兵車千乘,步兵數十萬人,西望秦都鹹陽,大有一舉消滅秦帝國之氣勢。
然而,就在周文軍抵達驪山東面的戲水時,一支精銳的秦軍部隊,已經靜悄悄地在戲水西岸嚴陣以待。戰國末年,周文參加過項燕對抗王翦的大戰,秦楚兩軍百萬雄師的戰陣,他是見識過的。秦末亂起,他身為張楚軍將領統兵西進,一路上與無數秦軍交戰過來,可謂破關斬將,久經沙場。然而,當他觀望布陣在戲水西岸的秦軍時,不禁倒抽一口涼氣,有不寒而慄之感。
戲水東岸的秦軍,約有五萬人,分為五軍,排列成前鋒後衛兩陣。前鋒三軍,右軍依託驪山布陣,左軍旁靠渭水布陣,左右軍之間,中軍橫列展開。前鋒三軍之後,後衛兩軍集結在前鋒三軍的結合部,作支援依託。五部秦軍,每軍萬人,自成一獨立軍團,各軍團布陣相同,分別列成右方陣、左曲陣、中方陣和軍幕指揮所。
右方陣成長方形作縱深排列,約有六千人,是一支由弩兵、步兵、車兵構成的主體部隊。方陣最前端是三列弩兵橫隊,每列六十八人,共二百零四人,軍士不穿鎧甲,手持弓弩類遠端武器,組成軍陣的前鋒。前鋒之後是車兵和步兵相間的三十八路縱隊。車兵身穿鎧甲,持戈、矛、戟等長兵器,分乘由四匹戰馬牽引的戰車。步兵有不穿鎧甲者,為輕裝步兵;有穿鎧甲者,為重灌步兵,分持長短各種兵器。右方陣兩翼,各有一列弩兵橫隊,分別外向排列,為右方陣的翼衛,防止敵軍從兩翼的襲擊。右方陣的最後,有一列後向排列的弩兵橫隊,為右方陣的後衛,防止敵軍從背後的襲擊。右方陣的布陣,依據長兵在前、短兵在後的陣法,攻守兼顧,滴水不漏。
左曲陣是一個由四個分陣組成的曲尺形軍陣,由九百名弩兵、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