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第1/2 頁)
項羽軍渡河救趙,得到兩支齊國軍隊的支援,一支是田安所統領的齊軍,另一支是田都所統領的齊軍。田安軍是在攻佔了濟北郡部分地區以後加入項羽陣營隨同渡河救趙的,田都軍加入項羽陣營的地點,估計也在濟北郡。由於田安和田都的合作,項羽軍順利進入齊國的濟北郡,由平原津渡過黃河,也是天時地利人和。
項羽統領楚軍走平原津渡黃河,鉅鹿城尚在三百餘裡以外,中間還隔有洹水和漳水兩條大河。特別是漳水,浩浩蕩蕩由太行山而來,在今河北省曲周縣一帶奪黃河故道,繞經鉅鹿一路東北流去,成為黃河以西項羽軍去鉅鹿的又一道天塹。面對黃河和漳水兩道天險,項羽軍如何渡河救趙,又成為歷史上一樁有名的故事和聚訟的公案。《史記&iddot;項羽本紀》敘述項羽渡河救趙說:&ldo;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英布)、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rdo;這就是成語典故&ldo;破釜沉舟&rdo;的由來。
然而,破釜沉舟,渡河救趙,項羽軍所渡之河,究竟是哪一條河?由於司馬遷在文中只用了一個&ldo;河&rdo;字表達,因而有人說是漳水,有人說是黃河,成為歷史學上一樁聚訟千古的疑案。我讀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的名著《西漢以前的黃河下遊河道》,方才瞭解鉅鹿之戰時漳水、洹水、黃河之間的地理走向,據此解讀《史記》,對鉅鹿之戰的軍事形勢,大致得到一種可以貫通的復原。正如譚其驤先生所言,唐宋以前&ldo;河&rdo;是黃河的專用名詞,不用來稱呼其他水道。不過,黃河稱河,黃河故道也可以稱河。當時流經鉅鹿的漳水河道,本是過去的黃河故道,自然沿用了&ldo;河&rdo;的舊稱。據此體察當時形勢,領兵前往鉅鹿救趙的項羽軍需要渡過兩道&ldo;河&rdo;,第一道是流經平原津的黃河,第二道是流經鉅鹿的漳水。項羽殺宋義奪軍後,首先派遣先鋒英布和蒲將軍&ldo;將卒二萬渡河&rdo;,此處的&ldo;河&rdo;,當為黃河。當戰事有利於楚軍,陳餘再次遣使告急,於是&ldo;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漳河邊上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rdo;此處所渡之河,當為漳水。
項羽軍渡過漳水以後,迅速在鉅鹿城下與秦軍展開決戰。司馬遷概述戰況說:項羽&ldo;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rdo;聊聊數語,傳達出秦軍敗戰的慘烈。鉅鹿之戰,二十萬秦軍將士,除少數被俘而外,幾乎無一生還。鉅鹿城外原野上,秦軍屍骨遍野,血流如河,秦軍將士的英魂,瀰漫在夕陽煙塵淒風中。鉅鹿之戰這一天,秦帝國滅亡的命運已被決定。鉅鹿之戰這一天,是秦帝國哀傷痛哭的國殤之日。
我讀屈原《國殤》,觸情傷懷。&ldo;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rdo;兩軍將士,手持戈戟,身著犀甲,轔轔戰車聲中,輪軸交錯斷折,短兵相接擊中,殺聲振天動地。旌旗紛紜蔽日,強敵密集若雲,流矢如雨飛墜,士卒爭先恐後。何等激烈的交戰,何等英勇的將士!
&ldo;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桴兮擊鳴鼓。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rdo;我軍失利,軍陣被擊破,佇列被打亂,左驂馬倒地身亡,右驂馬被刃砍傷。戰車車輪陷入泥濘,引車駟馬袢踏不行,將軍前僕後繼,傳接玉槌敲擊戰鼓。無奈天時不利神靈怒號,我軍將士盡被殺戮,棄屍血染蒼茫原野。何等悲壯的抵抗,何等慘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