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1/2 頁)
徐公同秦帝國所有的郡縣主要官僚一樣,不是本地人,受中央政府任命,由他郡他縣到範陽作縣令。多年以來,他乘秦軍勝利的威勢,嚴格遵照帝國的法令,冷酷地鎮壓一切違法不軌之徒,有效地統治著範陽地區,為帝國政權盡心竭力。然而,天下突然大亂生變,叛軍兵臨首都城下,朝廷陷於癱瘓,各地政府群龍無首,被迫人自為戰。在這種形勢下,在當地沒有民意基礎的徐公陷於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民心思亂,兵力單薄,為秦堅守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開城投降,張楚軍對秦吏誅殺無赦,也是死路一條。蒯通是明察的術士,他是看準了形勢,有所備而來的。他的出現,對徐公而言,彷彿是一線光亮,指明瞭夾縫求生的活路。於是徐公起身再拜,施禮奉蒯通為上賓,一切聽從蒯通的安排,準備車馬行裝,派遣蒯通作為自己的使者正式出使武臣軍,交涉投降議和事項。
蒯通面見武臣說:&ldo;將軍入趙以來,奉行戰勝然後略地、攻取然後下城的方針,在下以為過頭了,非良策。如果將軍願意聽從在下的策劃,可以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定千里。&rdo;武臣問:&ldo;此話怎麼講?&rdo;蒯通說:&ldo;將軍兵臨城下,範陽令徐公整頓士卒,以備守戰。徐公其人,怯而畏死,貪而重富貴,想投降將軍,又擔心被將軍誅殺,正彷徨於進退之間。另一方面,範陽城內的年少暴徒,聞風蠢蠢欲動,欲乘機起事殺徐公佔領範陽,獨立興國,抗拒將軍。度此局勢,將軍何不授在下以列侯之印,使在下持侯印封賞徐公,徐公受封賞開城歸順將軍,年少暴徒也不敢輕舉妄動。降下範陽以後,將軍再令徐公為使者,佩列侯璽印,乘朱輪華車,驅馳燕、趙各地遊說勸降。各地官員見了徐公,宛若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喜訊傳聞,必將不戰而降於將軍。這就是在下所說的傳檄而定千里之事。&rdo;武臣接受了蒯通的建策,使蒯通持侯印封賜徐公。一切如蒯通所預料,趙國各地的秦郡縣官吏紛紛停止抵抗,和平歸順武臣軍的城池有三十多座,大量的秦軍將士由此加入到武臣軍中來,成為武臣政權和趙國軍隊又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大體說來,武臣趙國的政權和軍隊,由三部分人組成。第一部分是隨同武臣一道渡河北上的三千張楚軍舊部,他們是政權和軍隊的核心,趙王武臣、右丞相張耳、左丞相邵騷、大將軍陳餘以及受命領軍攻入上黨的將軍張黶等人,都是其成員。第二部分是由燕、趙地區就地加入的當地人,數量最大,蒯通自然是不在話下,武臣的部將,後來在攻擊章邯軍時立有大功、被項羽封為殷王的司馬卬(司馬卬為趙人,見《史記》太史公自序),以及領軍攻擊燕國地區的韓廣,都是其代表人物。第三部分,就是透過蒯通和徐公的遊說,歸降於武臣的舊秦官吏將士,數量當以數萬人計,受命領軍攻佔恆山郡的趙將李良是其代表人物。
叛將李良
秦將李良歸趙,出於權衡利害,眼下利害逆轉,自然要作新的權衡。接受二世皇帝的&ldo;親書&rdo;後,李良將信將疑。
李良其人,本是秦軍的高階將領,透過蒯通和徐公的遊說,隨大流歸附了趙國,與韓廣、張黶一起,被委以獨當一面的軍事重任,出任趙國恆山方面軍的將領。有關李良歸附趙國以前的情況,史書完全沒有記載。根據秦軍大將王離詐冒二世皇帝書信的內容,以及他歸降趙國後馬上出任恆山方面軍將領的史事,我推想他本是秦的郡都尉一級的將軍,或許就是範陽令徐公所在的廣陽郡都尉。
李良受命攻下恆山郡後,回到邯鄲復命,領得趙王武臣令其進軍太原郡的旨意,又回到恆山郡。當他領軍進到恆山郡與太原郡交界的石邑縣(今河北石家莊西南)時,王離軍已經封鎖了由恆山郡進入太原郡的要道‐‐井陘道,李良軍在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