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第2/3 頁)
根據麥克阿瑟的命令,在日本繼續實行配給和物價控制。然而,由於光復對朝鮮人產生的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在美國佔領軍中缺少受過訓練的人員,這樣的制度在朝鮮卻行不通。所以,在10月初就實行了自由市場經濟。軍政府作出諾言,要以固定價格收購,但是由於普遍的財政混亂和廣泛的囤積居奇,收購的價格不斷上漲。在兩個月內,收購的價格上漲五倍。而且,當寒冬將近時,可以明顯地看出,要想避免饑饉,就必須對三分之一的南韓人實行配給。因此,實施了一項強制徵購糧食的計劃,還規定了大米的最高售價。可是,軍政府當局很快就發覺,他們的計劃不得人心。他們計劃要分配衣著和農具等&ldo;刺激性商品&rdo;給農民,但這個計劃失敗了,因為人們渴望囤積糧食,同時&ldo;刺激性商品&rdo;又缺乏。對城市人口實行了大米配給,從2月份到10月份這段期間每人配給二點三蒲式耳。每天的定量是零點三二誇脫。1946年1月31日開始實行向農民強制徵收大米。不久以後,就對棉布、衣服、火柴、肥皂、紙張、農具等短缺商品實行控制。這樣,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美軍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重新實行那種不得人心的統制辦法了。到1946年7月,當漢城生活費用每月的支出為每月收入的一倍時,全國物價委員會接到要降低消費品價格的命令。這項降價命令收效甚微,一年以後,無
法控制的通貨膨脹迫使當局取消了對私人生產的商品所定的限價。
為了進一步壓低糧價,霍奇從美國進口了糧食和化肥,同時實行一項夏季徵購糧食的計劃。徵糧計劃是迫454切需要的,因為1946年的莊稼由於夏季的洪水而受到大面積的損失。不幸的是,軍政府只徵得了夏季徵糧定額的百分之五十二,即穀物總產量的百分之十六,於是,漢城的糧食配給降到了更低水平。軍政府把徵購夏糧和秋糧的工作都移交給朝鮮當局去進行,但是結果並不太好。1946年的糧食產量只有二百一十萬五千七百四十八公噸,即戰時平均產量的百分之八十二。而且,儘管朝鮮的領導人物參加了各種會議,但仍存在著相當嚴重的抵制徵購糧食的情況。社會混亂,官員和生產者都懶懶散散,共產黨煽動人們去抵制軍政府所提出的任何計劃,投機牟利,囤積居奇‐‐凡此種種,都起著破壞計劃的作用。到1946年12月31日為止,規定要徵購的糧食中只有百分之六十二交了貨。1947年3月15日徵糧計劃結束時,完成的徵購量比原來的定額少百分之十七;原來的定額約為糧食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結果,在1947年春季和夏初,漢城以及南韓其他城市中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